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惠民资金最后一公里:乡镇干部“任性”空间有多大?

2018-02-23 06:01:04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以2017年6月郸城县押岭村贫困户杨守义家向村委会申请危房危改的项目为例。首先,包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先入户进行调查,核实后村两委班子召开会议讨论,并提交党员代表大会及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审议和表决。公示后,乡镇负责人入户进一步核实,并与杨守义研究改造方案。乡村干部入户拍摄改造前房屋照片,整理危房改造档案。改造施工启动后,包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还需两次入户查看改造情况,同时上报乡危改领导小组组织财政、建设部门人员入户验收。验收通过后,乡纪委进行监督并上报县住建局审批后才能拨款。整个项目结束后,乡镇负责人还需再次入户查看危改后情况,并调查群众满意度等情况。

黑龙江省庆安县庆安镇党委书记周海波说,发放玉米补贴,每年都要测量玉米种植面积,测量时,乡镇干部要带着村干部、威信高的村民,一家一户一亩地一亩地核对农民的土地台账。“光这一项工作就得两个月,要有纠纷还更麻烦。”周海波说。

干部发钱“任性”空间有多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比起从前收钱收费,对于基层干部来说,发钱的工作量和难度更大。随着多地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案,基层干部还要面对一些群众认为惠民的钱怎么发“干部说了算”的质疑。

——钱发给谁干部拍板说了算?有个别群众质疑,“上头说发钱,下面没拿到,乡镇干部自己拍板说了算,想发给谁就给谁”。记者采访发现,在不少地方的惠民项目实施中,基层干部从主导变为“补位”。

贵州省首个脱贫摘帽县赤水市在扶贫项目中,先由邻里乡亲评议谁最困难、谁该当贫困户、谁经帮扶之后该退出贫困户等,基层干部再广泛走访、科学评估、督查暗访,将一些收入稍高于贫困线的困难户、返贫人群等纳入政府帮扶范畴,避免基层干部“随意拍板”。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