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济南1月29日消息(记者刘海奎 唐磊)随着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的不断深入,山东作为经济和人口大省,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加快创新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目前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但目前我们与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基础职工的素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执行力,所以对于基础职工的职业教育培训至关重要。”在今年的山东省两会上,第十二届山东省政协委员冯希宁提出了“创新职业教育体系,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的建议。
冯希宁在提案中提到,企业职工队伍,是支撑保障企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力军和重要基础。但目前,山东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复杂,转型升级中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职工因自身素质跟不上改造旧能发展新能的趋势以及在去产能中面临被分流的可能导致失业风险加大,这就迫切需要对职工素质进行提升。这也是冯希宁倡议加快创新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因。
加快创新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政府、高校、行业协会及企业等多方的合作。学校作为人才的培训基地,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困难,“现阶段学校并不是不想按照企业的需求去培养,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的行业发展迅速,学校的老师无法像一线的工作者一样对行业动态发展有那么及时准确的了解,并根据发展做出相应的应对”,即使想从一线的工作者中聘请老师来高校授课,实际上也是存在许多困难,“我曾经与一高校的负责人沟通,问他们为什么不从一线工作者中聘请老师来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他表示,学校想聘请的人,其收入往往都很高,聘请不起。再者,这些企业在职人员也有自己的工作,在授课时间与工作时间上也存在一定冲突。”
采访中,冯希宁也提到,目前学校欠缺的东西很多都是企业所具备的。企业既是人才的需求方,也是站在技术、模式等最前沿的机构,企业在职业人才培养中也能提供一些硬性和软性条件。只有企业真正参与其中,加强与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各自发挥自身特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真正形成适应新旧动能转换需求的职业教育能力。
冯希宁同时介绍说,目前学校和企业之间是希望合作,但往往受制于一些客观的条件,政府可以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起到重要作用,逐步彻底打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壁垒,让企业和学校在职业教育,特别是系统的人才队伍建设中能完全融合在一起,形成无缝、平滑地对接。“这样无论是师资的问题、经费的问题、培养方向的问题、实训环境的问题、包括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都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这样的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在推动企业新旧动能转换上可以发挥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