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政策。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各统筹地区要明确按人头付费的基本医疗服务包范围,保障医保目录内药品、基本医疗服务费用和签约医生服务费的支付。探索对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治疗方案标准、评估指标明确的慢性病开展特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
扩大按床日付费覆盖范围。完善对精神病、安宁疗护、医疗康复按床日付费的政策,探索对心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期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且日均费用较稳定的疾病,在具有康复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的,可采取按床日付费的方式,同时加强对平均住院天数、日均费用以及治疗效果的考核评估。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办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医保统筹地区要在全面实施付费总额控制基础上,结合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完善总额控制办法,逐步使用区域(或一定范围内)医保基金总额控制代替具体医疗机构总额控制,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有序竞争和资源合理配置。有条件的统筹地区可积极探索采用点数法,将点数法与预算总额管理、按病种付费等相结合,在确定本区域(或一定范围内)医保基金总额控制指标后,将项目、病种、床日等各种医疗服务的价值以一定点数体现,年底根据各医疗机构所提供服务的总点数以及医保基金支出预算指标,得出每个点的实际价值,按照各医疗机构实际点数付费。建立健全与总额控制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将考评结果与医保基金支付挂钩,总额控制考评指标应向基层医疗机构、儿童医疗机构等适当倾斜。
推进完善新农合总额预付改革工作。卫生计生部门管理的新农合统筹地区,继续巩固实施新农合县级公立医院总额预付改革工作,深化改革总结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积极探索医联(共)体内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对人、财、物统一管理模式下的纵向合作的医联(共)体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等多种方式付费改革。强化市(州)对试点县改革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切实提升县级推进改革的统筹协作能力和业务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总额预算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医疗机构因合理增加工作量而造成超预算的,可根据考核情况按协议约定分担,并可视基金收支、考核等情况进行适当补偿。建立健全与总额预付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改革医院、医联(共)体内部实行医保总控,建立完善适合医保支付改革的绩效机制,完善结余资金与超支费用的管理办法,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不合理费用,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有序竞争和资源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