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拯救濒危少数民族语言“国家队”加入

2017-12-09 16:45:41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7日,150卷丽江纳西族东巴经手抄本捐赠收藏仪式在国家博物馆举行。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走出聚居地后很难保持母语

赫哲语的濒危处境,在刘蕾看来,与他们民族人口少不无关系。

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只有5354人。

“我们人口少,大部分与汉族人通婚。交流肯定要说汉语,赫哲语说得就少了。”刘蕾说。

孙宏开说,杂居的少数民族语言更加容易走向濒危,湖南桑植白族也证明了这一点。桑植白族保留了白族的很多习俗,但是不会说白语。

如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选择走出去。走出去的人,保持母语更加艰难。

李松梅老家的哈尼族村落,据她介绍,年轻人大部分出去打工,他们有的将孩子直接带去,有的是孩子放假时去一两次。“城市对孩子们冲击很大,去了之后就不说哈尼语了,觉得土。我跟他们说哈尼语,他们就用汉语回我。”李松梅说。

所有的受访者还提到一个原因,就是媒体发达,带来普通话普及。

“社区比较封闭的时候,保持母语很容易。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的传播,自然而然就习得了汉语。”不过,孙宏开认为,“少数民族语言消亡的原因很复杂,很难一概而论。”

文字成为语言保护的“密码”

在孙宏开看来,语言本身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承载了族群几千年的文化现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知识系统。语言是传承这套知识的载体。如果保护不及时,语言消失了,知识也就消失了。

身为人大代表的刘蕾,做了很多调查,也提了一些建议,刘蕾的想法就是,“别在我们这代人手上,让赫哲族文化消失”。

他们现在会排一些民族舞蹈,即使很小的孩子也会参加。鱼皮服饰、鱼骨纪念品的制作和民族旅游,让刘蕾的乡亲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激励了他们学习民族文化。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