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看点】陈云华,国家级非遗青神竹编工艺传承人,“国际级竹编大师”,“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大师”,60余年专注竹编开发、创新和传承,可以将一根不到1厘米厚的竹块剥成24层薄“纱”。
一条长凳做成的操作台上,竹编传人陈云华(上图,宋美志摄)神情专注:左手执着新启出的篾片,右手用排针在篾片上固定好;左手轻轻一拉,“唰”的一声,十几根粗细一致、细如发丝的竹丝在微风中轻轻飞舞……
“这道工序叫做‘分丝’,竹丝分出后才能编织工艺品。”70岁的陈云华向记者介绍说,“分丝”只是竹编技艺前期准备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一根竹子要分成丝,前面还有“刮青”“破竹”“分块”“启篾”“刮篾”“染色”等60多道工序。“‘刮青’就是去掉竹筒表层绿色的表皮;‘破竹’和‘分块’是把一筒竹子分成篾条(竹块);‘启篾’是把竹块分层启出篾片;‘刮篾’是把启出的篾片刮成薄如蝉翼的薄篾片;‘染色’是把篾片按编织要求染成各种不同的颜色。”
可别小看这个“分丝”。编织工艺品的竹丝就像头发丝一样细,且必须粗细一致。以前,如何制作出符合要求的竹丝,可愁坏了陈云华;后来发明排针后,只要制作出足够好的篾片,仅需轻轻一拉,“分丝”难题就迎刃而解。
1968年,陈云华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的农村办起第一个竹编作坊。为提高竹编技艺,他对青神的竹资源进行了调查,拍摄上千张照片;遍访名“篾匠”,学习、钻研竹编的各种技巧。经过苦练,技术越发精湛,成就的绝活是:可以将一个厚度不足1厘米的竹块剥成24层“纱”。
陈云华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启篾”绝活:“分块”后的竹片是一个长60厘米、宽1.5厘米、厚0.4厘米的长方体,先用小刀剖开,分成青篾(外层部分)和黄篾(内层部分)。在记者疑惑的目光中,陈云华将篾片拿在手中不停折弯。“不停折弯是为了使内部竹纤维条理分明,增强韧性,方便后续的启篾。”陈云华说,“千万别小看这个简单的动作,轻了得不到梳理竹纤维的效果,重了会破坏竹纤维,甚至折断。”接着,陈云华在篾片一端开了一道约5厘米长的口子,然后左手拿着未开口部分,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开口部分的两片篾片轻轻往下一拉,篾片在一阵悦耳的“沙沙”声中应声而开……陈云华不断地开口和分篾,一根不到1厘米厚的篾条居然被剥成24层薄薄的“纱”!
“看图编织”是陈云华发明的一项竹编工艺。要用灰色编织天空,用深灰色编织地面,用原色编织物体形状,如此才有强烈的立体感。有图案的地方把径篾(染色篾)编在上面,图案在每丝编织中占60%的就捡起来,占40%的就不捡不编。但有时也需要灵活机动地掌握尺度,尽量避免过长的抛篾出现。10丝内的编织都用双手捡篾,灵活机动,速度快,10丝以上则需要钩针挑丝。
从学手艺、谋生计到成为国际级竹编大师,60多年间,陈云华开创了竹丝编织书画艺术的先河。他改革发明了竹编艺术中的6项核心技术,将坐标编织改革为看图编织,改革了排针的使用方法,还发明了“彩色竹编”特殊技术,改写了世界竹编史上竹编无彩色的历史,并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同时创建了中国竹艺城和中国竹编艺术博物馆。此外,陈云华还编写出版了《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和竹编家具》等丛书、教材,把竹编技艺传播给更多的人。
陈云华的工作室里,眼见着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竹编工艺品跃然墙上,有荣获“99中国竹文化节国际竹业博览会金奖”的《竹编舞动巨龙》、有在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的《中华情》……此时此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更多的时间带徒授艺,将青神竹编工艺发扬光大!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宋涛24日在北京会见了澳大利亚前总理、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院长陆克文。双方就中美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及其他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看法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针对南方新一轮降雨来袭,水利部24日要求相关地区水利部门有针对性地部署防御工作,强化中小水库安全度汛、强化山洪灾害防御、强化中小河流洪水防范
新华社上海5月24日电(记者王默玲、王琳琳)《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发展规划》24日在2019浦江创新论坛上正式发布,这一规划将以长三角城市群城际间带状及网状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分三个阶段展开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