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哈密12月2日消息(记者吴卓胜)“发现史前伊甸园,破解翼龙生命史,大量3D翼龙蛋与胚胎化石全球首现”新闻发布会昨天在新疆哈密举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员汪筱林领导的新疆哈密科考队经过十多年的野外考察,发现了“翼龙伊甸园”。
科考人员在新疆哈密戈壁下白垩统地层中发现并抢救性采集了一件超过200枚翼龙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位一体保存的重要标本,其中16枚翼龙蛋含有三维立体的胚胎,这是全世界首次发现的立体保存翼龙胚胎化石,这是继2014年在哈密戈壁发现大量雌雄哈密翼龙和世界上首枚立体保存的翼龙蛋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
汪筱林介绍:“这次研究的标本由三块可以互相连接的砂岩块组成,出露面积约3.28平方米,已经暴露的翼龙蛋化石就有215枚,包括下伏没有完全暴露的翼龙蛋,数量可能更大,推测可达300枚,同时还有十多个头骨和下颌,以及数量众多的头后骨骼。在这件令人震撼的精美化石标本上,包括野外采集时散落的含有胚胎的蛋化石,目前已经确认的含有胚胎的翼龙蛋共有16枚。”
大量翼龙蛋、胚胎和头骨等骨骼化石的发现,显示哈密翼龙具有群居的生活习性,而且这里很可能是它繁殖产蛋的地点之一。“这些化石都埋藏在砂岩里面,在成岩的过程中压实作用比较弱,所以说它基本上都是三维立体的,如果说沉积在比较细的颗粒里面,压的就成二维保存了。” 汪筱林表示,这种立体的保存形式能够传递更为丰富的信息。
翼龙起源于约2.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绝灭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翼龙与恐龙生存在同一时期,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它是第一个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当恐龙占据着陆地时,翼龙却一直控制着天空。
科研人员对翼龙胚胎化石研究发现,哈密翼龙后肢发育速度较前肢快,出生后可能只具备地面行动能力,但还不能飞行。推测哈密翼龙的牙齿萌发较晚,很可能孵化后一段时间内不能主动捕食,需要父母喂食和照料。汪筱林说:“从这个胚胎研究就发现了它出生以后有地面行走能力,但是还没有飞翔能力,可能还需要父母照顾。虽然是个早熟型翼龙但是不像以前认为的一出生什么都可以做了。这和过去一些观点还是不太一样的。”
自2005年以来,科考人员对哈密地区地层及古生物化石进行了长期连续的野外科学考察,发现了距今约1.2亿年前早白垩世翼龙和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以及雌性和雄性翼龙化石、三维保存的翼龙蛋及胚胎化石,在翼龙的个体发育、生态习性等方面连续取得重要科研进展,为深入了解翼龙这一神秘的最早飞向蓝天的脊椎动物提供了最重要的化石证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邓涛说:“埋藏在地下的,我们不要把它都揭露出来,暴露出来以后它的风化就会更快,用有限的标本回答科学问题。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现代化的手段来描绘地下埋藏的情况,当然我们也希望创意的产业拓展到更多科普的方面。”
新疆哈密市委副书记、市长祖木热提·吾布力表示:“我们加大对翼龙雅丹保护区的保护,基础设施投入,支持我们科研人员,专门建一个翼龙雅丹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哈密翼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