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厘清民族复兴的文化逻辑

2017-11-13 17:53:22  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返本”方能“开新”

时下,思想界理论界追求“问题意识”已经成为一种趋向和必然,但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是必须找到问题,这一点似乎毋庸置疑,而当我们进一步探寻追问,所寻找的究竟是理论问题还是实际问题时,就会出现严重分歧,好像这两者是泾渭分明的。

事实上,现实生活是一切问题的策源地,只有当学术界揭示出它所依存、负载和包含的历史根基、理论意义和当下价值,才能将其作为重大理论问题加以思量和探究。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发展创新,如果仅仅停留在对经典著作的解读和对原初观点的阐释上,显然是僵化保守、无甚生命力的;只有在现实生活发展变化中发掘新的理论生长点,才能赋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生机和活力,而这个生长点就存在于我们所置身的时代中。陈先达在书中一再倡导:“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虽然具有某种相对稳定性,但由于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永远面对自己的时代而不是面对自己既有的结论,它要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结论。”

这表明“返本”只是手段,“开新”才是目的,“返本开新”是中国传统“经世致用”学术信条在新时代的表现和反映,只有直面变动不居的现实,树立鲜明问题导向,坚持与时代同行,直面当下突出问题,及时做出理性思考和理论回应,人文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所从事的学术事业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诚如书中所强调:“我们面对的是新的时代、新的国际条件,而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此辉煌艰巨的事业,如果学术研究超不出学者自己的学术圈子,这种学说又有多少意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有自己的社会功能,有自己肩负的使命。因此,我们应超出自我,超出自己的小圈子,面向社会,面向民族,面向世界。”

在书中,作者把文化自信置于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宏大视域之中,对备受学界关注和社会关心的一些敏感文化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对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重大文化问题作出理论诠释,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加充分地了解文化自信的历史性、传承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而且强化了人们对文化价值及其生命力的认同与坚守。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