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文霭洁:中国正朝着“零贫困”目标稳步迈进

2017-11-06 15:56:03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文霭洁,长期参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的扶贫工作,近日她专门撰文对中国减贫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图为本文作者文霭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中国是一个常常与“奇迹”联系在一起的国家。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一飞冲天,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大规模脱贫,是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通过精准扶贫战略,让贫困彻底成为历史。世界期待中国再创奇迹。

以现有速度来看,中国将如期打通消除贫困的“最后一公里”。在2013年至2016年四年间,中国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多万,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6年的4.5%。按照这一脱贫速度,中国正在朝着“零贫困”目标稳步迈进。

众所周知,中国创造了一套独特的扶贫工具和方法,这些工具和方法深深扎根于其社会政治背景下。“试错”“五年规划”“强化治理”“多阶段逐步发展”等是中国方式的关键词和成功秘诀。

首先,中国已经能够不断适应和创新扶贫战略,以应对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过去30多年来,中国采取的扶贫方式实现了从救济型援助方式向基础广泛的发展型扶贫策略转变,更加重视贫困人群的能力建设。

其次,经济发展和包容性增长推动了中国扶贫工作的开展。摆脱贫困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尽管经济增长是中国扶贫的先决条件,但不能单靠经济增长实现扶贫。许多研究证实了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然而,这种效应只发生在中国扶贫工作取得初步成果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平等现象加剧与扶贫工作呈现了逆相关,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繁荣的积极贡献。这种认识促使中国全面推行包容性增长方式,扶贫则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嵌入式组成部分。

图为河南省荥阳市崔庙镇郑岗村村民通过种植柿子脱贫致富,柿饼、柿霜糖、柿叶茶等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摄影/宋洪

第三,中国大部分的扶贫工作是高度制度化的。多年来,中国政府始终表现出强大的领导作用,积极承担国家责任,建立专门机构,如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相关战略性政策,完善各级政府问责机制。中国经验已经表明,集中的管理方式能够为地方创新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充分利用公共部门、私营部门、金融机构的资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

第四,提高扶贫精准度是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贫困时间各不相同。精准扶贫充分考虑了以上因素,扶贫方式从普遍式扶贫向较小规模扶贫转变,根据县、乡镇、家庭的具体情况,设计和制定差异化扶贫方案。

全国有77.5万扶贫干部奋战在一线 摄影/王廷彬

最后,财政支持在中国扶贫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201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约1898亿元,年均增长14.5%。另外,财政资金也是调节其他类型扶贫资金的有效杠杆,包括产业资金、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

中国在扶贫方面取得的进步令世界惊叹不已,这归因于过去30多年来的各种驱动因素,其中的两个突出的影响因素是经济增长和有效治理。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向中国借鉴和学习解决贫困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中国“走出去”的意愿也愈加强烈。中国呼吁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立多维度的互联互通,制造积极的溢出效应,推动区域扶贫战略的发展。(作者:文霭洁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