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从南极到太空:全球的第二场引力波盛会 中国没有缺席

2017-10-17 08:42:54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除了“自带装备”的参与者外,中国还有始终对引力波探测进行技术支持的幕后英雄。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LIGO科学合作组织工作组就在引力波实时在线数据处理和多信使天文学方面开展了算法设计、性能优化与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此外,在理论层面上,这次中子星并合事件,也证明了由中国天文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立新及其已故的合作者Bodhan Paczynski预言的巨新星现象。他们在1998年的构想中提出,中子星并合过程中的抛射物通过快中子复活过程会产生金、银等重元素,还会普遍产生持续时标短于2秒的伽玛暴。

天文学界的“淘金”之旅刚刚开始

由于这次成果间接说明了宇宙中重元素的起源,一些宣传把这次事件戏称为“淘金”事件。由此衍生出来的大量论文(如《自然》一期在线发表6篇),也佐证了引力波正是一座科研“富矿”。

而从中国天文学家在其中的积极身影来看,“淘金”之旅才刚刚开始。

首先,跟NASA动不动就宣布召开“重大”发布会,令普通民众隔三差五就要怀疑外星人是否要入侵地球了比起来,中国的科研机构们在过去显得过于腼腆。这次,中国天文学界的集体造势令人耳目一新。在未来,我们期待中国科学家们会更有自信、更积极地宣传科学成果。

其次,随着引力波信号的到位,配合电磁波等信号,天文物理正式进入多信使时代。一处音符响起,无数根琴弦纷纷拨动,科学家们得以聆听到宇宙律动中的更多细节。我们可以期待从这座刚刚开启的富矿中挖掘海量成果。

最后,中国正在加紧引力波探测器布局,兵分三路:贵州大窝凼中的“天眼”望远镜FAST将通过脉冲星计时阵列研究引力波,西藏阿里正通过建设世界海拔最高的望远镜寻找原初引力波,未来还会把引力波探测卫星送上太空。随着这些引力波探测器逐渐到位,中国在天文学研究上将更为主动,走向引领者。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