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治国理政新实践 内蒙古篇】黑河科学调水17年 内蒙古荒漠中崛起“绿色奇迹”

2017-09-25 19:57:53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打造节水型经济,张掖在全市范围内禁止新开荒地,禁种新的高耗水作物,压缩已有的高耗水作物;扩大林草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低耗水作物面积。目前,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300余万亩,年节水1.5亿立方米,用水总量控制在22.54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78。

节水农业并未影响发展。“张掖玉米种子”走向全国,张掖成为国内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市场份额占到全国40%,“三品一标”总量达216个,生产面积270万亩,占农产品生产面积的71%,绿色农业焕发新活力。

守住生态底线,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

黑河调水17年,曾经的风沙源变身“大漠童话”。蒙古族牧民达布希拉图高兴地说:“湖中又长出了鱼,死去的胡杨发出了新枝,鸟儿也飞回来了!”

多年治理,上游草地覆盖度增加40%以上,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高,莺落峡来水量增至2016年的22.37亿立方米。中游农业种植结构得到优化调整,节水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下游生态明显恢复,初步实现治理目标。从源头到尾闾,从河里到岸上,流域生态整体向好。

黑河的变迁,让人们切身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巴图孟克一家搬回了额济纳旗,新家在达来呼布镇“胡杨人家”定居区,他退掉大部分草场,减少了羊和骆驼的数量。他说:“现在牧民不再以放牧为主了,主要是搞旅游,每人一年3.1万元退牧补贴,再加上做生意,收入一点不比过去少。”

守望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额济纳人,用辛勤的双手编织绿色。68岁的根登与妻子永青加布,承包赛汉桃来苏木的万亩荒滩,种植沙枣、梭梭,开辟人工饲草料基地,养殖骆驼和牛羊,20多年,让荒滩变成了绿草如茵的牧场。

守住生态底线,绿色产业大有潜力。额济纳旗旅游局局长赵春莉介绍,2016年,不足2万人的额济纳旗接待国内外游客160多万人次,综合收入20多亿元。

追求绿色发展,张掖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探索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与提高农民收入相生相伴的增收体系,让农业和旅游“亲密接触”,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

令人期待的是,作为国家172项重点水利工程之一,去年黄藏寺水利枢纽在黑河上游动工,建成后,可合理调配中下游生态和经济用水,为黑河生命健康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黑河科学调水,奏响一曲绿色的颂歌。(记者 赵永平)

《人民日报》( 2017年09月24日09版)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