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毕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00余万;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8.9%,提高到目前的50.3%。
毕节是贵州省追求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缩影。从乌蒙山区到赤水河边,从梵净山下到万峰林中,人与自然从“对抗”到“共赢”的跨越正在贵州大地上悄然上演。
多年来,贵州以生态建设促进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推动生态建设。着力实施了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超过52%。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贵州构建“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山地农业格局,帮助数十万贫困群众“换穷业”。仅2016年,全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万个,73.4万贫困人口从中受益成功脱贫。
受益于美丽的山水风光,贵州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分享旅游“蛋糕”。开办农家乐、制售民族饰品……2016年,29.4万贫困人口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增收。今年以来,旅游更是带动了近40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体制活和措施新共进
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省荔波县朝阳镇镇长杨青今年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河长,负责管理珠江上游支流樟江朝阳段17公里的河流范围。
“以前天天从河上过,不会将这条河的治理联系到自己身上。”他说,长长的一条河流,只有一段从辖区过,水质好不好,跟自己关系不大。
“河长上岗,水质变样。”杨青说,现在河段治理不好,河长要被问责。今年上半年在樟江边4个村全部配备垃圾处理设施,做到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贵州沟壑纵横,河网密布。怎么将成千上万的河流、湖泊、水库保护起来,检验着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
今年,贵州开始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为3000多条河流设置了22100名河长。此外,众多的水库、山塘和溪流,也有了“湖长”“溪长”。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贵州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的一条新路。“先行先试”,已成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词”。
2016年,铜仁市思南县许家坝镇党委书记廖永生从另一个乡镇调离时,相关部门对其曾任职的乡镇自然资源资产“家底”进行了全面审计。
经过这次审计“大考”,廖永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心更强了,“有了‘生态审计’,基层干部对待自然资源不敢乱作为、胡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