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晨阳就是其中之一。他觉得,自己获得这项大奖,“也是对年轻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期盼”。他已经决定拿出一部分奖金,设立一些专门针对年轻人的奖。
10年前,作为世界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回到清华大学任教时,很多人不看好他的选择。施一公用10年的时间证明了在中国本土一样可以作出世界级的研究成果。这也是未来科学大奖所强调的:奖励主要在大中华地区完成的、最有国际影响力的、经过时间考验的原创科研工作的科学家。
在施一公看来,在这些成果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国家过去十多年对基础研究的连续投入,不然是万万没有可能的”。
潘建伟也有类似的看法。“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我们国家整个领域一直在从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领域广大工作者所做的工作的一个肯定。”他说。
去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因为研究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获得了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的物质科学奖。他直言:“自己多了不少粉丝,很多科学家也因此变得工作更加有劲头。”不过,令薛其坤最高兴的是,“科学家现在也逐渐走到了中国发展的舞台中央”。
薛其坤希望和新的获奖人一起,在这样一个科学大奖精神的推动下继续努力,传播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文化、营造科学氛围,“使我们中国的科学走到世界科学舞台中央”。
去年,未来科学论坛在各地频繁开讲。不少一流的科学家干起了科普的工作,向公众介绍他们最新的科研成果。
只要有时间,未来科学大奖的捐赠人之一,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就去听未来科学论坛的讲座。与他一起听讲座的,是很多10多岁的孩子。“30年后,如果这些孩子因为听了讲座,走上科学的道路,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我们设这个奖就值。”李彦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