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荒漠化治理的鄂尔多斯经验:鄂尔多斯绿将浸染“地球村”

2017-09-10 17:31:38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目前,全市以亿利、东达等为代表的参与治沙造林及其相关产业开发的企业数量达到80多家。企业利用沙漠中广袤的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和生物资源,发展沙漠生态产业和沙漠旅游,形成沙漠治理和生态产业开发的聚集效应。

目前,东胜区每年从事沙棘种植及销售的农户有6000多人,人均年增收近千元,年新增沙棘种植面积10万亩,实现了“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良性循环。

绿一片山川,兴一群产业,富一方百姓,产业拉动让政府、企业和农牧民形成了三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目前,鄂尔多斯已建立了荒漠化治理示范区200余个,衍生了生态产业化基地30余个。

  

敢吃“螃蟹”的鄂尔多斯,让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的沙产业理论得到了成功的实践。

“荒漠化治理,世界看中国方案,中国有内蒙古实践,内蒙古有鄂尔多斯经验”。这豪迈的有些惊人的口号,其实是有根据的。对于鄂尔多斯来说,复制或照搬不是长久之计,方向只能自我摸索、坐标只能自我修正。鄂尔多斯的突围之路,是用双脚走出来的,用汗水趟结实的。一代一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探索出了多种适合于本土、可借鉴于世界的治沙经验。

“因地施策”。库布其沙漠的“南围、北堵、中切隔”治理模式;毛乌素沙地的“庄园式生物经济圈”模式……面对浩瀚的沙海,鄂尔多斯探索创造出了荒漠化治理六大技术体系100余套核心技术,支撑起在不同区域使用不同技术取得最大效果的治理模式。

“沙里淘金”。产业化的理念治沙在“生态治沙、生态绿沙和生态富沙”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弯道超车,走出了一条新型生态建设和产业化发展之路,创造了沙漠地区的“绿色发展样本”。

“严进严控”。让工业化思维进入生态领域,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建立起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最严门槛监管机制,用制度红线守住了绿色底线,并严格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整治。

截至2016年底,全市森林资源面积达到了34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7%,较2000年提高14.54个百分点。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表示,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应该广泛推广到非洲、中东、拉美等饱受沙尘肆虐的国家和地区,造福当地人民。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