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抓农头工尾粮头食尾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国家粮食局局长张务锋解读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

2017-09-08 19:46:5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存在两个70%,即:70%的粮食加工企业从事米面油等初级产品加工,70%的成品粮油加工企业尚未实现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工业向前后两端延伸不够,产业链各环节结合不紧密。

产业布局分散、集中度低。有些地方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加工流通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

创新投入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粮食行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0.5%,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平均水平;中小粮油企业普遍缺少研发平台和技术人才,工艺装备落后,新产品开发滞后,发展后劲不足。

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创新,加快粮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才能实现结构优化、动能转化、持续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实现加工流通增值,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目前山东、湖北、安徽、江苏、广东五省粮食产业年工业总产值均超过2000亿元;其中,山东省突破3600亿元,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粮油加工企业达到523家,过100亿元的4家,有力支撑了当地经济发展。

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民生大计,有利于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拓宽种粮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全国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558家,建立原粮基地6546万亩,涉及农户数量1385万户,成为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载体之一。

完善市场机制 激发企业活力

记者:这需要怎样的产业形态和组织形式支持?

张务锋:按意见要求,粮食产业加快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需要更加高级的产业形态和组织形式支持。适应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要求,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做强做大做优一批骨干国有粮食企业,同时培育发展和壮大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增强产业经济发展活力。

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主体地位,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推进政企分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方式,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打好“组合拳”,提高调控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作出顶层设计。粮食部门要积极适应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和库存消化的现实要求,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到2020年,初步建成适应我国国情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9%和7%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主食品工业化率分别达到88%和25%以上,粮食优质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粮食企业达到50个以上。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