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把成就视为个人努力的结果,对社会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回国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心理的安慰和满足。现有的境况比我小时候的想象不知好了多少倍!”“现在住的是好房子,吃的是好菜好饭,拿的是高工资,在清华又有好的实验条件,做的研究是自己感兴趣的,我觉得非常富足、非常满足。”
施一公在生活上总爱与童年时代相比较,而在事业追求上却以国际一流为坐标。他说:“我们要在专业上、在事业追求上、在所有科学技术上不知足才好。”
在清华园,人们看到的施一公永远是“像风一样”冲刺的身影。
家国情怀:报效祖国 初心不改
2017年7月,清华讲堂,施一公以“结构之美”为题,为200多名外国学生上课。他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讲到2016年引力波新发现,精彩的演讲,引起全场持久、热烈的掌声。
让世界看到中国,一直是施一公的心愿。
施一公说,这种对祖国的责任感,关联个人亲历。大学三年级时,他的父亲因车祸去世,施一公遭受很大打击。远在异国,他始终忘不了,毕业于哈工大的父亲,文革下放农村期间,永远不遗余力地帮助邻里乡亲、不放弃理想的回报之心与胸怀。这决定了他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之职,慨然回国。
“我就想要留在中国,要给中国带来改变。”施一公说。
回国后,为了做出最领先的成绩,把国家相关科学技术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施一公和时间赛跑,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一天只睡4个小时。回国十年,努力终于换来丰厚回报!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的研究水平已经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可以和世界知名高校掰一掰手腕。”施一公骄傲地说。
他对年轻人说:“在如今的大格局下,你们这一代肩负重任。我鼓励你们以天下为己任,义无反顾地追求最前沿的科学、创造最先进的技术,为中华崛起和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要给中国带来改变”,是施一公永不更改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