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治国理政新实践·浙江篇】一袋垃圾的资源化之旅 桐庐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全覆盖

2017-09-05 21:51:52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变化在村庄悄然上演,陈彩霞却能清晰感受到。去年,火钳、手套是陈彩霞随身之物,走到哪里就戴上手套,拿起火钳查看下垃圾分类桶;今年,这两样法宝,陈彩霞已经不记得遗忘在哪里,“村民们垃圾分类做得已经很好了。”

随着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深入人心,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得到了升华。在西武山村,在城市里看到的旧衣回收“大熊猫”也摆在了“鸡毛换糖”店的门口,村民们将闲置的衣服投入其中,破旧的衣物则剪裁成袖套、拖把等。

在空酒坛上描画几笔,酒坛变成别致的花盆;喝过的饮料瓶,用剪刀剪出造型,成为实用的烟灰缸;破旧的暖瓶塑料壳种上多肉植物……桐庐乡村转角,你总能与这样慧心妙手的废弃物再利用不期而遇。

垃圾资源化利用让农民的生产方式添上一抹绿色。青山秀水、民族风情让莪山畲族乡渐被游人熟悉。村民借机发展高山蔬菜和水果种植,施用垃圾有机肥的原生态农特产品备受城里人喜爱。即使在盛夏西瓜大量上市的季节,戴家山村卖到3元一斤的西瓜仍然供不应求。

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让农村的环境变美,人们也愈加珍惜美丽环境的来之不易。富春江镇副镇长严伟分享了前几天发生在村里的故事:一户村民想要做民宿生意,原先已经抛荒的毛竹林,又去整理起来。村民说:“以后毛竹不砍了,树也不砍了,给山留下这绿色。”

严伟说:“现在的体会是,金山银山也买不到绿水青山。”乡村游如火如荼发展的桐庐,早已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旧观念,汇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