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记新华社《红色追寻·重走井冈路》系列网络直播

2017-09-02 00:25:5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内,有个黑黢黢、没有任何可握之处的矿灯。“当年的矿工,有不少就是十三四岁的孩子,是用嘴衔着油灯,在窄狭的坑道背着沉重的煤筐,手脚并用爬着前行的……”听到讲解员的介绍,张艳华双眼噙满泪水。

在三湾,人民军队成立的第一个士兵委员会旧址,他们与当地武警官兵举行了一次特殊班会,问答互动,让所有参与者都更直观感受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奠基于三湾改编。

在井冈山,黄洋界上,晨雾弥漫。战壕犹存,烽烟不再。房兵向主播们讲解黄洋界保卫战“对湘敌取守势、对赣敌取攻势”的战史故事。年龄最小的主播夏靓往下探探头,感叹地势的险峻。

在瑞金,参观完第一次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旧址,主播们像当年播发大会成功召开的新闻界前辈一样,化身红中社特约记者,在叶坪一苏大旧址发出此次重走井冈路的电讯稿。当年的阅兵广场上,伴随着《苏区干部好作风》嘹亮的歌声,650余名瑞金群众身着红军服装演出了一场快闪,现场红绸定格成一个巨大的红五角星。

一路追寻,嘉宾和主播们看着、听着、想着,一个个旧址、一处处纪念馆、一件件文物,都将他们带回到近一个世纪前那段浸透着血、燃烧着火、淬炼着信念的岁月。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用划粉在白布上精心描画,不时抬头瞄下墙上挂着的军旗,五角星、镰刀斧头一点点成型……修水县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驻地旧址,经第一面军旗制作者后人梁如朋的指点,张艳华、夏靓现场缝制出了一面军旗。

作为“95后”,夏靓对军事了解不多,但军旗见过不少,孰料真正动手才发现不那么容易。90年前,制作者冒着坐牢甚至杀头的危险制作了军旗。起义过后,一位制作过军旗的裁缝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进监牢多年。梁如朋的伯父梁幼陶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对家人说出自己制作军旗的经过。

“曾经,我只从历史书上知道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这次自己动手缝了一面军旗,才真正体会到这面旗帜对今天的我们意味着什么。”站在自己缝制的军旗前,夏靓说。突然,她有了想马上看一次升旗的冲动。

行程中,山歌妹子张艳华被一首首革命歌曲所吸引。《秋收起义歌》《劳工歌》《工农联盟歌》等90多年前的旋律传唱至今,所到之处学生、游客张口即来,歌曲中所蕴含的力量经久不衰。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