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新名片背后可敬的人

2017-07-02 11:17:32    新浪综合  参与评论()人

在林鸣的带领下,一个大部分由“80后”组成的团队,夜以继日、攻坚克难,在6.7公里长的岛隧工程中,集成了几百个创新专利,创造了“海底穿针”“海底绣花”等多个工程奇迹。

他们坚守着、探索着,日复日、年复年,与船,与海,与隧道,与人工岛相伴。茫茫伶仃洋上,他们书写着让人难忘的故事。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李隽辉摄/光明图片

来自云南大理的张怡戈,是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一工区副经理。从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成岛至今,他已经在岛上工作生活6年了,平时就住在岛上的集装箱里。6年里,他只回过一次云南老家。他说:“小孩今年上一年级了,我很想他,但在外面干工程就要放弃一些东西。”

杨永宏是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经理部的一名副总工程师。他告诉记者,每当回想起来,大桥就像他和“战友”们培养的孩子一样,这里的每个细节、每次喜悦、每场辛酸,都让他们铭记于心,化作一笔笔财富。有时,他们也流下眼泪,但更多的是成功后流下的幸福眼泪。

2017年6月26日,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首发。光明日报记者蒋新军摄/光明图片

林巍、冀晋、林彦臣、刘经国、陈立通……在这个年轻的团队中,有的刚毕业不久就来到这里,一干就是好几年。“我们最大限度做到最好,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心里都有底气。”冀晋说。

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施工现场,记者遇到了64岁的日本专家花田幸生。他参与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全程,对港珠澳大桥以及中国桥隧建设水平由衷感佩。在交谈中,他曾多次伸出大拇指,称赞说“No.1”。在他看来,港珠澳大桥的工程师团队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和他们合作相处让人觉得很愉快”。

2017年5月5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升空。钱佰华摄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