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专家谈茂县山体垮塌成因:警报能否在灾害前拉响(2)

2017-06-26 05:22:15    科技日报  参与评论()人

事故发生后,率先赶赴灾区现场勘查的中科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何思明说,“滑坡灾害不是单一因素导致,而是长期、多因素交叉形成的自然过程,包括地震等地壳运动的内动力,及降雨、冰雪融解等外动力”。

“表面看完整的石块,它的下面可能有分层或裂隙。”关于地质灾害长期积累的过程,灾害发生期间正在茂县开展科学考察的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副研究员陈华勇说,岩层遇到地震等外界因素后变得松动,再经雨水渗透,降低岩层间摩擦阻力,就会打破原有静止状态。“或者是多次降雨等积累因素,反复冲击岩层原有机构,达到某个临界点后,就会启动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降雨,诱发滑坡的“最后一根稻草”

“连续的小雨就像在破碎的岩石上浇油一样,使得已经处于临界状态的岩石破碎,发生滑坡。”卢耀如告诉记者,这些现象在其他地区也出现过,像2001年四川武隆地区滑坡,就是边坡没有处理,连续小雨后就滑塌了下来。

“从此次事故情况看,‘降雨诱发’正是产生滑坡的‘最后一根稻草’。”何思明也说。

此次灾害的滑坡体约800万立方米,在100秒时间内,平面滑动距离约2500米至3000米。何思明对此解读说,滑坡类型有岩质滑坡、土质滑坡两类,及高速和低速两种情况。

“从现场考察情况看,当地属高山峡谷地带,滑坡山体属顺层变质砂岩滑坡,海拔高度约3400米、高度差超过1000米,坡度在50度至60度之间,属于高速顺层滑坡,冲击力非常大。”他说,高山峡谷区滑坡通常具有高位、高速、远程等特点,滑坡体在运动过程中会形成碎屑流,具有非常强的破坏能力。

高位滑坡往往冲击速度快、面积大。也正因为高位、高速,滑坡体下落后会形成碎屑,其对地面冲击也并非整体,而是形成了很多岩石块组成的碎屑流,也就是“崩滑碎屑流”,其对受灾区域造成的灾害范围也更大。

预警需长期研究,目前并非无计可施

地震造成的地表结构疏松,往往是造成滑坡的主要潜在因素。资料显示,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国土资源部门截至同年6月5日的灾害调查中,就在重灾区的51个县市区排查出地质灾害点6387处,主要为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2013年芦山地震后,截至当年5月的排查中,又新增地质灾害1447处,其中滑坡419处、崩塌573处。而此次发生地点,与上述两次地震都属于长约500公里、宽约30—40公里的龙门山断裂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