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洞庭湖鄱阳湖枯水期延长 滥采乱挖非法排污加剧(2)

2017-06-15 03:06:40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每逢枯水、天旱,原本在洞庭湖区“水窝子”里的华容县就到处喊“渴”。《经济参考报》记者抗旱期间看到,华容人在酷暑干旱中打井,特别需要毅力。有的井打了20米,还是不见水的影子。打井人要坐吊篮下到20多米深的井底,用短柄镐头一点点往地层深处挖。有时要打到近30米深处,才能见到汩汩清泉。

“洞庭湖水情就是民情。”这是洞庭湖区干部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洞庭湖区每逢干旱,湖区百姓的“水权”往往意味着“生存权”。为了争夺引水或者排水优先权,乡镇之间、村组之间、村民之间甚至至亲好友之间,都有可能发生严重纠纷甚至斗殴。大旱之年,洞庭湖区如何稳控水情保一方稳定,对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是严峻考验。为了保供水,地方政府经常要动用消防车供水。因为“水窝子”缺水,洞庭湖区让不少企业心生惧意,或不敢落户,或转迁他处。

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等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专家认为,2003年以来,随着三峡蓄水以来,由于清水下泄,长江中下游开始出现长时间长距离的冲刷,“江湖关系”发生一些变化。三峡水库蓄水期,长江干流流量明显减少,对于两湖水资源格局也产生一些影响。此外,人类用水增加、长江干流裁弯取直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也导致长江最大的两个产水区域,近10年来季节性缺水问题频繁出现。

变脏:滥采乱挖加剧污染

低枯水位,直接刺激人类活动加剧。叠加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湖泊水量锐减导致自净能力弱化等因素,“水窝子”变脏的压力在增大。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推行的“退田还湖”政策,曾让洞庭湖重现烟波浩渺。但近年来,随着枯水期越来越长,一些湖床长期无水,导致出现了侵占湖泊湿地建园区、盖房子、办旅游等新一轮市场开发现象。

历史上,湖区及相关流域一些地方,看中大湖的“生态承载能力”、“污染扩散能力”,极力发展工业特别是一些污染行业。这部分存量产能,对鄱阳湖、洞庭湖的污染威胁始终挥之难去。

据多位环保人士介绍,鄱阳湖部分水体化工污染问题严重,有些村的村民多年因体检不过关,无人能当兵。在一些水域,每年有污水的时候鱼虾就遭殃。不少企业在汛期通过河流集中排污,有的地方化工企业偷排偷放等突出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