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北京电影节评审:欧洲很多导演都想来中国试运气

2017-04-17 05:46:14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比利·奥古斯特

原标题:欧洲很多导演想来中国试运气

比利·奥古斯特1948年出生于哥本哈根,是丹麦殿堂级导演。1988年拍摄的《征服者佩尔》摘下第4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第6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92年执导的《最美好的愿望》夺得第4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其影片擅长刻画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宏大的视角下,充溢着个人情感体验。

问:请您介绍一下本届“天坛奖”评选的标准?

答:首先要感谢主办方,我非常荣幸可以来到北京国际电影节,并且成为评审团一员。我在世界各地的很多电影节当过评审,这次的评审团是质量最高者之一。选择最佳影片并没有固定标准,最重要的是保持开放心态,抛除一切偏见。看电影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我们可以像孩子一样用开放的视角来看待电影,只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一部最佳影片,必定真正触及到了人的内心,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它。我相信这次的评审过程肯定会很和谐。

问:本届电影节将展映您的多部影片,您的作品带有强烈北欧风格,有人将您归为“严肃一代”导演。

答:每个导演的风格都离不开成长环境,离不开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我而言,能够拍电影实在是令人倍感幸福的事情。电影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只有当你把它拍成与观众有共鸣的作品,才算完成了使命。如果为了名气和金钱去拍片,就不可能成功。现在已经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拍严肃电影已经越来越难拿到投资,好在观众有自己的鉴赏能力。

问:近些年北欧电影佳作不断,继您的《征服者佩尔》之后,丹麦导演苏珊娜·比尔的《更好的世界》也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成功的秘诀在哪儿?

答:相比而言,北欧国家对于电影制作有非常好的支撑体系,政府愿意往里面投入补贴,比如丹麦主要由国家通过丹麦电影学院实施资助。这种持续的财政补助传统,有助于一些有才华的导演和演员脱颖而出。其实,中国市场这些年颇受关注,欧洲很多导演想来这里试试运气。

问:谈谈您与中国电影的结缘。

答:2008年我就与王家卫导演一道担任了上海电影节金爵奖竞赛单元的评委。我很喜欢中国文化,对中国电影也是这样,只是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并不总是能看到中国电影。中国电影还是要坚持做出自己的特色,并不需要一味向好莱坞学习,因为你们有悠久的叙事传统和审美体系。其实,一部好电影都是从人的内心出发,挖掘人性的深刻性,再辅助以视觉冲击力和讲故事的技巧,其他就交给市场评判吧。

问:由您执导的合拍片《烽火芳菲》行将上映,方便透露吗?

答:这部影片源于六年前我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当评委,当时找到一个团队合作,我希望在这个故事中一方面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个人的独特视角。影片最后成型的是关于二战时期的故事,一位美国飞虎队的飞行员迫降中国江浙某地,当地一名寡妇搭救了他,两人产生了美丽的爱情。

问:身为一个欧洲导演,把握相对陌生的中国历史和文化时,是否会有压力?

答:我会非常尊重中国文化。但我来导演中国题材的片子,不仅要面对中国观众,还要考虑全球层面的观众。需要遵循的原则并不复杂,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艺术虚构,也就是让电影讲故事,而不是再现史实。把故事讲好,让观众沉浸其中,才是导演该考虑的重点。只要讲述与人有关的故事,一部好电影,中外观众的感受相差不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