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保护区活动 实现局域种群间迁徙
大熊猫“张想”的放归地是在四川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的拍摄地是在冕宁县冶勒自然保护区。这种跨越保护区活动的行为,专家认为科研意义十分重大。
2013年放归后,科研人员一直通过无线电信号和颈圈数据分析大熊猫“张想”的行踪。2016年1月,曾发现“张想”的痕迹,但仍在放归地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内。栗子坪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的小相岭山系,以108国道为界,东西两边的野生大熊猫分别属于公益海局域种群和石灰窑局域种群。“张想”放归时位于公益海局域种群范围内。
2016年4月,“张想”开始移动到相邻的冕宁县冶勒自然保护区,这里属于石灰窑局域种群。也就是说大熊猫“张想”完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局域种群间的迁徙。
科研人员介绍,“张想”也是第一只被发现跨保护区活动的放归大熊猫。
新闻链接:野化培训放归三步曲
那么,圈养大熊猫走向野外之前,大熊猫妈妈是如何培训幼仔的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三步曲。
第一步,也就是第一阶段的野化培训。最初,就跟小孩一样,靠声音、气味儿等简单的方式,被动接受妈妈的信息。这是此前监控摄像头拍到的一幕。在妈妈的帮助下,十个月大的小宝贝渐渐学会了行走、爬树,经常在树上逗留半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