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胡耀邦夫人——李昭二三事(2)

2017-03-11 23:35:45    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参与评论()人

1981年冬的一天,李昭的存折找不着了,她拿着从办公室开出的挂失证明,到银行去挂失。

具体办理挂失手续的那位银行小姐,当然不知道四百元存折的主人就是党的最高领导者胡耀邦的夫人李昭,而且四百元竟是她唯一的存款。据说,当那位银行小姐知道李昭的身份后,先是惊讶不信,后来是半信半疑,再后来她意味深长地说了句:中国还是有希望的……。

拒礼

1984年深秋的一天,北京服装协会的副秘书长冯卫国,扛着一套瓷器,进了李昭家。李昭的脾气他是知道的。他做好了代人受过、挨剋的心理准备。

进了院子,他把瓷器放在门外,就直奔客厅。客厅是他经常向李昭汇报工作与讨论问题的地方。和往常一样,他汇报完工作,两人商量了近期搞活动的打算之后,冯卫国说他把瓷器扛来了,是不是收下算了,退是退不回去了。李昭对这类问题从不含糊,总是要问清来历,当她知道冯卫国扛来的东西是退回江西的那套瓷器后,生气地问:“谁授权你收礼?”冯卫国十分尴尬地答道:“谁也没有授权我收礼,是他们上飞机前扛到我家的……”

原来,这年初春的一天,两位客人来到胡耀邦家看望耀邦。这时,冯卫国正在屋里同李昭商量工作。胡耀邦在中南海勤政殿办公,每周六回家吃顿晚饭就算是团聚了。由于他很少回家接待客人,家里送往迎来的事都由李昭代劳。李昭平易近人,又谦虚随和,深得人心。她和客人天南海北聊得坦诚而开心,受到她接待的客人都是兴高采烈,满意而去。

没想到两位客人临别时却要把一套景德镇出产的瓷器留下送给李昭。一向态度和蔼的李昭马上变得严肃起来,说:不行!我是不可能接受的。你们来家里坐坐,耀邦同志和我都很欢迎,带来礼品就违背聊天的意义了。耀邦说过,用公家的钱买东西送礼,是假公济私,绝对不能这样做;如果是花自己的钱,现在干部们的工资都不高,生活不宽裕,从牙缝里省下钱送礼怎么能行呢?我们是不受礼的。

尽管李昭语气平静,态度却十分坚决。客人说:这点小东西是地方特产,不值几个钱,一点心意而已。可李昭不给一点商量的余地,说:心意我领了,瓷器请你们务必带回去。

谁知道过了两天,客人把瓷器扛到了冯卫国家里,恳求他说,暂时寄存在这里,过段时间他们还要来北京的,到时候再来取。还说他们都是有一把年纪的人了,马上去机场,扛来扛去的实在太不方便。冯卫国拉不下脸来,就默许了。没过多久,那两位客人来电话说,瓷器就请他转交给李昭同志。

冯卫国后悔当初心太软,不应该答应他们暂存这些瓷器,但事已至此,对李昭的批评他还能说什么呢?过了一会儿,李昭说:这样吧,按老规矩老办法处理。你可要接受教训,下不为例啊!

李昭说的“老规矩老办法”,是指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湖南浏阳耀邦老家的生产大队先后两次送了点土特产来,如:芋头、茶籽油、熏鱼、油饼等。因为有些食品不能久放,不然就坏了,只得收下。但就这件事,胡耀邦写信给县、区两级党委,严厉地批评送礼的干部用集体的东西送礼,是损害群众利益,违背党的纪律的行为,要求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同时,对所有送来的东西,一律按当时的市场价格结算付钱。结算结果,送来的土特产品价值共计五十一元九角,这笔钱如数寄到了生产大队。

冯卫国听后,深受教育,当场解开瓷器包,把瓷器一件件拿出来,大到盛汤的大碗,小到调羹、小酒盅,一数,共52件。按二元一件计算,李昭掏出了一百二十元人民币,交给冯卫国,叫他尽快寄去,并语重心长地要他接受教训。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决不能让步,稍微放松,就难以收场。

冯卫国仿佛觉得李昭交给他的不是人民币,而是一本耐读的书。这一次,虽然挨了批评,却心里畅快,眼前豁亮,有如越过一道岗梁。

(本网编者注:《借钱》最早刊登在《新民晚报》 2005.10.28 (B36)夜光杯版,取名为《借钱》;《拒礼》 刊登在《新民晚报》 2005.11.19 (B22)夜光杯版,取名为《耀邦订下的老规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