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后王琪老人(左一)全家的第一顿早餐,吃得也是百感交集。
王琪的老同学指着老照片上第二排右起第五人说,“这就是58年前的他”。
原标题:时隔20年 家人才知他还活着
在印度滞留54年的中国老兵王琪于元宵节当天重返祖国,先抵北京,再到咸阳,这位年近八旬才终偿归国夙愿的老人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昨天,北京晨报记者遇到王琪的侄女和侄女婿一行人来到酒店看望王琪,他们带了麻花等地方特产。“这是这么多年后第一次见他”,王琪的亲属说。王琪在咸阳的老同学们则表示,王琪刚回来,先让他好好休息一下,打算两三天之后再找他叙旧。
近在眼前
儿孙不识家乡味
昨晨5时许,王琪老人就起床了,8点多开始吃早饭。9时,王琪儿子一家三口也来吃早饭。花卷、油条、包子、乾县锅盔、豆腐脑、小米粥……早饭全是原汁原味儿的家乡特色。王琪老人站起身来,用夹杂着陕西腔的印地语为三个从未来过中国的亲人一一指点介绍餐桌上的中式食品。可以看出来,王琪儿子一家对中餐不太习惯,他们选择了面包和牛奶。面对服务员端上来的一碗馄饨,王琪的小孙女儿表示不爱吃。
不堪回首
狱中被灌醉问话
1963年,年仅24岁的中国工程兵王琪在中印边界地区的树林中迷路,后被印度军方以“间谍罪”关在监狱里达7年之久。王琪老人回忆说,1963年1月1日,正值元旦放假休息,他“到外面去转转”,身上什么都没带,走了很远,结果忘记了回去的路。“当时如果有证件,就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就能被送回国了,可惜我什么都没带。”
在监狱被关7年,其间的生活是怎样的?王琪老人说,大家知道监狱都不好,关押的都是犯罪的人,里面很不舒服。他被关进去后每天就是吃饭、休息,但没有让做活,住的地方没有光线。吃完饭,就让去监狱的广场上待着,晚上再被关回去。“吃米饭,但吃饭方式和中国不一样,用手抓着吃,我开始不习惯。”
王琪老人说,当时印度方面以为他是间谍,不管问他什么,他的回答就三个字:不知道。印度军方的最后一招就是把他灌醉,认为醉了他就会吐露实话。但是喝醉以后,王琪只是睡了一觉,什么都没有回答。“给我喝酒,我不知道的还是不知道。”
热切期盼
20余年才收家书
王琪如何“入乡随俗”,学会英语和印地语的?王琪说,他在监狱里,经常和警察、哨兵们坐在一起,学习的方式也很朴素,比如指着自己的手就问“这是什么”,就以这么“原始”的方法来慢慢学习语言。
回忆起终于给中国寄出第一封家书的情形,王琪老人说,1986年给家里寄信,寄出去一个月后,才收到家里的信,此时距离1963年已经过去了20多年。收到家信后,王琪老人内心激动,想到这么多年了,家乡的人终于知道自己还活着、身在何方了,“我放心了”,心里头反复想的都是“我要回中国去!”
愿他晚年安康不再颠沛流离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略”改鬓毛衰。1963年,24岁的王琪在中印边界地区的树林中迷路时,绝没有想过,自己此生再次踏上祖国的国土竟然是在半个世纪之后。7年牢狱之灾,之后常年生活在交通阻隔的印度偏僻乡村,在异国饱受思乡之苦,时隔20多年后凭着家书家人才知道他还活着……无数人唏嘘他的经历,关心他的命运。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老人的经历不禁让人想起这么一句煽情的老歌。而实际上,让他身在异乡坚守54年的,或许只是“回家”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念头。回国之愿未曾有一日淡去,终得与时隔半个世纪的亲人相见。
归国路途昼夜兼程,但老人一直撑着没合眼,在飞机上都没有稍微休息一下。昨天出现在记者面前的王琪,休息后已扫去一路奔波的风霜,面对记者采访时精神状态好了很多,讲述自己的往事时言语铿锵,不停伴有手势。记者注意到,他的乡音里已经带上了些许印地语口音。
记者对一个细节印象特别深刻,老人在印度五十多年没有看到过雪山,当乘坐的飞机从北京飞往咸阳时,老人一直盯着舷窗外燕山山脉的的积雪看不够。此前报道称,王琪曾表示希望能在家乡安享晚年,祝愿远离故土半个多世纪的老人,能晚年安康,从此再不颠沛流离。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王巍 王海亮
本版摄影 北京晨报记者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