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在试验过程中突然起火爆炸,几秒钟功夫就把一台发动机烧毁。此时已是发动机研制后期阶段,目睹这样的情形,让团队很受打击,许多人心情沉重。
经过艰苦攻关,研制团队终于摸清了发动机试验失败的原因,制服了这只拦路虎。
大结构,也是一只拦路虎。把火箭做大,把箭体直径从3.35米变为5米,并不是简简单单放大。要加工制造5米的箭体结构,需要基础机械加工、贮箱焊接、铆接等所有工装的巨大飞跃,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克服。
大结构还给地面试验带来新要求,负责环境和试验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型号副总师朱曦全告诉记者,以前的机床、试验的工位、厂房都已无法满足长征五号的大结构需求,因此长征五号的研制也带动了新的助推器分离试验、整流罩分离试验、静力试验等技术的提升。
长征五号起飞推力达到现役最大规模运载火箭的1.5倍以上,火箭各结构部段受力情况复杂。特别是要解决针对火箭助推器与芯级传力问题,单台助推器不仅要承担近200吨的芯级自重,还需在不足0.1平方米的接触面上承受300余吨的偏置集中力载荷,方案设计难度为我国运载火箭研制史上之最。
十年研制,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攻关,终于迎来中国火箭技术的巨大跨越。长征五号的研制不仅标志着长征系列火箭的升级换代,而且带动了整个研制平台和产业链的更新,新建了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制造基地和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传承航天精神自有年轻铸“箭”人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组建了全新的研制团队,并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悉心指导下,历经十年,培养造就了一支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研发创新和研制试验高素质人才队伍,35岁以下的研制骨干占近80%,成为了中国航天运载火箭领域人才成长的沃土,更是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快速健康发展不断输送新的力量。
他们是一支年轻的队伍,身上流淌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血液,正是他们的拼搏和奉献成就了长征五号零缺陷的完美表现。
火箭发射时,他们看起来笑容满面,其实在宣布成功前,“内心一个劲儿在翻腾”;
垂直总装时,他们曾连续高空作业数十个小时,夜里两三点累得靠集体喊口号打起精神继续战斗;
火箭被远望运输船运至海南清澜港卸船时,突来暴风骤雨,“在场其他人能躲的都躲了”,只有他们扶着产品淋在雨里,没有后退一步;
试验任务不顺时,他们心情沉重,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宝宝出生时,他们坚守在发射场的一线顾不得请假回家照料妻儿……
潜心铸“箭”,太多人默默奉献,对工作严、慎、细、实。
1989年出生的张舒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刚接触长征五号的工作时有些不适应,他觉得航天人特别“自虐”,任何微小的问题,都会高度紧张、加班解决。但渐渐地,他也感到身上的责任之重。
“你是一位新人,但你也是航天事业的接班人和传承者,你的工作承担着别人十年的辛苦。”如今张舒是长征五号测发控系统软件的技术负责人,他一句话道出了这支年轻队伍的心声:“是什么给予我们吃苦耐劳、勇攀高峰的动力,只因为这份信仰我们是国之重器的创造者,我们是大火箭的护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