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箭分离后的第14秒,上行控制岗位的工程师费江涛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送了第一条入轨指令。从他指尖发出的每一条指令,关系着飞船的每一次姿态调整、每一次变轨,也将引领着飞船的九天赴约之旅。
“帆板展开正常!”费江涛发出的指令得到了响应——神舟十一号飞船张开蓝色的“翅膀”,吮吸着太阳的能量。
与此同时,轨道室工程师张宇正带领同事们与时间赛跑。他们要在5分钟内精确计算出飞船的初始轨道参数。而这组参数,也将是判断飞船是否发射成功的唯一依据。
很快,张宇给出了答案。
“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飞控大厅里掌声响起。
飞行进展
需要5次导引控制首次实施已获成功
记者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获悉,17日中午12点56分,在中心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实施第一次远距离导引控制,抬高了近地点高度。截至目前,神舟十一号飞船工况正常,航天员状态良好。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军介绍,为牵引飞船追赶万里之外的天宫二号,中心需要对飞船进行5次远距离导引控制。首先,中心要抬高飞船的近地点高度,之后对轨道面进行修正,然后再
抬高远地点高度,最后还要进行轨道圆化和组合体修正。经过5次远距离导引控制之后,飞船将到达天宫二号后下方52公里左右的位置,两个航天器建立空空通信,转入到自主控制段。
与前几次交会对接任务不同,此次交会对接轨道和返回轨道高度比之前增加了50公里,将首次考核验证空间站阶段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还将首次考核航天员中期驻留能力。为此,中心科技人员调整了对飞船的控制策略。
未来动向
预计明天交会对接将形成“天神”组合
预计在本月19日,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将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形成“天神”组合,携手探索宇宙奥秘。
想在布满宇宙射线、高能粒子的太空环境中平稳飞行可不能天马行空、“任性”地随意乱飞,需要严格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与车辆在地面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只需控制前进方向不同,要想在太空实现这点,难度更高,需要精准地控制上、下、左、右、前、后等多个方向,这对航天器的控制系统要求极高。
而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为了完成承载航天员进行我国首次30天中长期在轨驻留实验,这两个近10吨重的大家伙,要通过组合体控制技术实现“1 1=1”,在数万米每秒的高速飞行中保持轨道的毫厘不差,上演令人惊叹的空间华尔兹。
为打造最佳“天神”组合,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缔造者、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院长张洪太说,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后,组合体姿态和轨道的控制权将交由天宫二号负责,“退居二线”的神舟十一号将关闭大部分设备,只承担太阳能帆板控制的职责,保证随时提供为组合体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
组合体在太空运行中,其携带的很多设备的电力能源需要太阳能的支撑和转化,对此,在绕地运行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组合体上的太阳能帆板始终对准太阳,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天神”组合需要时刻调整姿态。
关注天宫
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而先期进入太空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在轨运行一个多月。随天宫二号发射入轨的50余件有效载荷目前情况如何?10余项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是否已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