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厉风行探索、时不我待总结、快马加鞭推广,全面改革与重点突破精巧平衡,基层改革的实践创新与改革大动脉相融相通,为改革注入强大动力,形成了中国改革的合鸣共奏。
既当促进派,又当实干家
——既要以“善始”开局,更要以“善终”收势。盯住“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释放出改革红利,“以人民为中心”的印记深深铭刻在“说到做到”的承诺中
这是一个改革的年代。
面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亚健康”状态,很多国家都在变革中寻找着出路。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就职后,曾雄心勃勃地推出一系列改革计划。然而,从医改法案到移民管理,从金融监管到枪支管控,掣肘重重,很多改革无疾而终。
相比之下,中国的改革却在高效推进,改革部署出台的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评价,“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全面推进改革进程。”
如果说美国改革之路往往会梗阻在“最先一公里”,那么中国改革之路的问题更多地存在于“最后一公里”。比较中外,有学者表示,“一旦意识到问题,中国解决起来比西方更有效率,这是中国制度优越性的表现。”
从包产到户到建立经济特区,从发展乡镇企业到农民进城务工,过去很长时间,改革是“所见即所得”,一个政策就是一个成果,出台措施就能取得成效。但行至今日,面临复杂的博弈,要解利益的方程,一些举措难免成为“纸上的改革”“文件的改革”,一些人也成为“口头派”“空想家”。公众屡以“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揶揄那些久推不转的改革。“最后一公里”,决定着改革的成色。对于老百姓而言,获得更多改革释放出的红利,才有对改革的肯定和认同;对于改革者来说,既要以“善始”开局,更要以“善终”收势。盯住“最后一公里”,才能把改革发展的实惠送到百姓手中。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钉钉子“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凡是议定的事要分头落实,不折不扣抓出成效。当改革再次扬帆起航,“抓落实”“抓到位”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多的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的印记深深铭刻在“说到做到”的承诺中。
抓落实,重点在严明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抓改革落实,要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重点之一就是抓好改革督察。“你们的财政资金有多少在沉睡?问题出在哪儿?”“下放了多少权力?基层能不能接住?”“减税降费为什么一些企业感受不深?卡在哪些环节?”既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有力的督导之下,机制的瘀结逐个打通,改革的红利充分释放。
抓落实,关键在精确发力,求得精准落地。精准把脉,看准问题不踏空;精当统筹,措施配套重协同;精细操作,重点突出求聚变。国防和军队改革闯过“火焰山”,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构建起8方面制度,8根顶梁柱相互支撑,一整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卓然成型;自贸区试点由1个拓展到11个,自贸区建设迎来“2.0”时代……精准对接改革所需、人民群众所盼,改革措施在“治大国若烹小鲜”式的谋划中落准、落实、落细。
抓落实,基础在管好干部,强化改革导向。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干部任用的考核标准。另一方面,在严守法纪底线的同时,也要积极建立容错机制,区别对待探索失误和违纪行为,为担当者担当、让创新者无忧,最大限度调动改革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从及时总结地方推进改革情况,到对苗头性倾向及时打招呼提醒;从强调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到强调要考核验收改革竣工结果,没有完成或完成不到位的要问责……各地区各部门普遍以列出改革任务清单、施工图、时间表的方式明确自身责任,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在荆棘遍地中斧开前路、从问题挑战中排云而上,谋在新处、干在实处、改在真处,使政策落实成为一场“接力赛”,确保抵达终点。
“产生于过去的现在,孕育着伟大的未来”。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人们呼唤改革、投身改革、见证改革,在改革的浪潮中昂扬奋进。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瞻望未来,按照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擘画的改革蓝图,抓住“最大的机遇”,挖掘“最大的潜力”,释放更多的获得感,我们一定能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