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梁家河的红枣为什么这么甜(2)

2016-10-07 09:45:06  人民网    参与评论()人

史铁生在文章中曾描写过延川当年的情景,“我们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由于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记得清清楚楚;只有打新窖或是做棺木的时候,才放倒一、两棵。碗口粗的柏树就稀罕得不得了。要是谁能做上一口薄柏木板的棺材,大伙儿就都佩服,方圆几十里内都会传开。”

梁家河知青旧居院门口的枣红了。高飞 摄

梁家河知青旧居院门口的枣红了。高飞 摄

黄土高坡,不见黄土。“树,全是树,山是绿的,没有黄土;窑洞,全是窑洞,一点也不破旧,是崭新的。”李华在朋友圈中发布了这样的文字,配图是绿色的山脉和坐落山腰的成排窑洞。

红彤彤、脆甜的大枣。吴超 摄

红彤彤、脆甜的大枣。吴超 摄

李华走在梁家河周边整洁的村道上,路旁的枣树挂着鲜红的枣子,脚下是建成了雨污分流管道,将污水排入管道输送分流,路过广场、停车场,公厕整洁干净,砖瓦房整齐漂亮……在梁家河村史馆中,李华站在一张张黑白照片前,看着以前的荒山、破旧的窑洞久久沉思,“变化让人震撼,颠覆了我对陕北农村的认知”。

“我们将继续完善梁家河小区建设;提升梁家河村庄的绿化、亮化、美化;对周边村庄的村容村貌进行改造。”梁家河支书巩保雄说。

“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着那好光景”

陕北民歌《崖畔上开花》

“农民永远不能丢了自己的老?头”。

在支离破碎的丘陵地带,尽管自然条件差,陕北高原上的农民永远都忘不了自己的老本行种地。长期以来,靠天吃饭,但往往天公并不作美。习惯于饥寒交迫的农民有点戏谑又有些无奈地称自己为“受苦人”。

如今,“受苦人”的称谓已经逐渐被人们忘记,民歌中“受苦人盼着那好光景”的愿望也已实现了。

“山上种树山下养猪,去年实现整村脱贫。”巩保雄说。

美好生活的愿望照进现实,充满坎坷和艰辛。

梁家河村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吴超 摄

梁家河村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吴超 摄

在梁家河“知青旧居”的院子外面,保留着一口沼气池。1974年,时任大队党支书的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了这口沼气池,这也是陕西省的第一口沼气池。1975年8月,全省沼气现场会在这里召开,村上做了经验介绍……

沼气池旁边窑洞的外墙上,是一幅手绘的宣传画。上面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大字。

9月,正是苹果飘香的季节。年近古稀的老农张卫庞如今成了梁家河村的苹果种植大户。他种植的10亩苹果树,今年已经是第三年挂果。

“今年天气暖和,果树没有受到冻害,你看这果挂的多喜人。”张卫庞顺手摘下一颗苹果,又撑开满是褶皱的手掌晃了晃,“今年至少能产5万斤。”说这话时,他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