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两院院士严东生逝世 三任总书记三任总理同送别(2)

2016-09-25 19:55:08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严东生的一生,镌刻着中国科技发展的烙印。

1956年,中央提出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号召“向科学进军”。当时,参与讨论和制定《规划》的科研人员大多是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而年仅38岁的严东生也在受邀之列。

1984年,严东生又代表中科院党组向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汇报了“关于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的汇报提纲”,经书记处批准于全院试行。据报道,此举间接催生了中关村的崛起。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严东生还有一个称号——“科学外交家”。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杨建华介绍,严东生的英语娴熟流利。在担任中科院副院长后,严东生与国际科学家进行无障碍对话,推动中国科学界对外交流。

198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来北京找严东生,询问能否为当时世界上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提供新型锗酸铋(BGO)闪烁晶体,要求尺寸大、数量多。严东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丁肇中的请求。在硅酸盐所,严东生和同事们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大胆创新突破,发明了BGO晶体生长新工艺,并在国际评比中击败了各国晶体,获得了核子中心的订单。

2007年,丁肇中夫妇看望严东生夫妇

据报道,严东生80岁后,仍坚持阅读每一期的英文版Nature和Science,并把相关文章推荐给学生作参考。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前不久升空的天宫二号,也与严东生密不可分。天宫二号的耐火涂层和耐烧蚀复合材料,是严东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科研成果。

建言献策为“良相”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文革”期间,严东生也曾受到冲击,一度离开科研领导岗位,但他一直没有远离科研工作。

晚年严东生

1977年7月,严东生收到一封会议邀请函,邀请他参加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

那次会议的受邀者共有33人,包括苏步青、吴文俊、叶笃正等全国科技界、教育界的精英,而主持会议的是刚刚复出的邓小平。

2014年,严东生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回忆,“8月4日那天,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小平同志一坐下就用浓重的四川口音对大家说:‘这次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向大家学习。外行管内行,总得要学才行。’会议一共开了9个半天,邓小平一天不落地参加了整个会议。各位专家依次发言,邓小平不时插话、提问,使会场上的讨论越来越深入。”

在谈到高校课程设置时,严东生对邓小平说:“理科大学的学生究竟应该如何培养?现在是学的面太窄了。我们希望大学的专业不要分得太细。专业窄,知识易碎,到研究单位工作困难,结合典型产品进行教学有问题。”

在作中心发言时,严东生着重谈了科技规划制订和科研组织管理问题:“科技不仅本身可以现代化,而且要走在前面,为工业、农业和国防现代化作贡献。要搞好大协作,搞好协调分工,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我们物质条件比人家差,发挥制度优越性,是我们赶超的本钱。”

据报道,在发言过程中,邓小平不时提问,严东生一一作了回答。在这次座谈会上,经过与科学家、教育家的讨论,邓小平做出了恢复高考、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这两项重要决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