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江苏疑似抗战川军墓地面临拆迁 志愿者跨省拯救(2)

2016-08-09 11:12:06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参与评论()人

李东虎在家里看到总书记的讲话,心中泛起波澜。在不久后,央视科教频道播放的纪录片“滕县保卫战”让李东虎突然联想到了村子里的坟地传说。“就是这个片子,让我对坟地的事情认真起来。”

10个月的调查

李东虎文化程度不高,但喜欢历史,也能看些近代史的书籍。虽然一直听老人们讲杨屯中学里有抗日先烈的坟地,但一直没有很当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杨屯中学被改建过太多次。“学校确实一直是学校,”李东虎说,“但是从小学到中学变过很多次。”

李东虎向曾在杨屯中学上过学的老人处了解到,上世纪40年代前后,杨屯中学的原址是一座小学。“当时他们很重视学校里这些先烈坟墓,特意把墓园的区域留出来,围了起来。”解放以后,学校重建为杨屯中学。根据李东虎的调查,当时建中学的时候,也留着墓园没动。然而,上世纪60年代初在杨屯中学上学的张广生却说:“印象里没有坟地了。”

66岁的张广生是从附近村子考上杨屯中学的。由于村子离杨屯较远,所以张广生没有听过这所学校的“坟地传说”,但他记得中学的前身本是一所小学。到张广生上中学的时候,学校前的空地还在,作为村民晒谷场和学生的操场。学校里就两栋平房作为教舍以及老师的宿舍楼。“教舍间有几亩菜园和麦地。”张广生说。

改革开放以后,杨屯中学再次旧貌换新颜,平房拆了,建起楼房。“学校增建楼房,打地基的时候,传说挖出过骸骨。”李东虎说。但这终究是传说,李东虎至今还没有找到当时参加学校改建工作的建筑工人。待李东虎开始对杨屯中学英烈墓园展开调查时,坟地已被压在了学校的高楼下,无文字、无任何照片可寻。唯一留下的只有村子里老人和他们口口相传的故事。

一位1948年在杨屯小学读过书的老爷子告诉李东虎,他记得上学时,“墓园还在,上面插着木牌,木牌上写有籍贯,大部分都是四川籍。”李东虎听闻后,想到了附近村里95岁的木匠蒋中勤,他觉得,也许蒋中勤做过坟上的木牌,“1938年,他那时已经17岁了,结了婚了。”

2015年11月,李东虎冒大雪前往蒋中勤家询问78年前的往事。蒋中勤已经口齿不清,好在头脑清楚。但李东虎还是扑了个空,由于蒋中勤身有残疾行走不便,并没有接下邻村的这趟活。不过,蒋中勤告诉了李东虎另一件当时的往事。在滕县战役期间,蒋中勤的一位本家弟弟作为后勤人员参与了战斗。“是他把一车车尸体运到杨屯这边来的,就在运送过程中,他被炮火击中牺牲了。”

从2015年冬天到2016年夏天,李东虎找了十多位本村以及附近村落70岁以上的老人。不会用电脑,不会上网,靠着一辆自行车和114电话查号台,李东虎逐渐将1938年春天那场战役的记忆拼凑了出来。“村里有人说我神经病,寻这些没用的。但我觉得保家卫国的人不能被忘记。”

今年5月,李东虎听到村民说杨屯中学即将被拆迁,为一个房地产项目让路,这个消息让他愈加着急。李东虎开始想方设法联系四川方面的相关人士。8月7日,李东虎从《台儿庄大战——黄埔军校师生路》一书中翻查到当年参加滕县战役的川军22军团长何煋荣之子、抗日史专家何允中,并请后辈在网上查到他的联系方式,确定了自己的调查结果。“你不知道,我当时有多高兴。”李东虎在电话那头笑着告诉记者。

一场跨省的拯救行动

紧急会议

四川志愿者成立“抢救”小组赶赴实地进行查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