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外交官吴建民:周恩来夸他精干 陈毅亲下调令(2)

2016-06-18 23:10:03   央视    参与评论()人

1968年10月,周总理会见刚果(布)国务委员会副主席拉乌尔,吴建民以翻译的身份第一次参加了如此重要的会谈。同时,这也是他做翻译工作以来翻译时间最长的一次,整整6个小时。事后,周总理夸赞吴建民道,“这么长时间,你辛苦了!你这个人很精干!”

众人交口称赞的外交家

吴建民是周恩来口中“精干的人”,也是陈毅点中的“将才”。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2岁的吴建民成为常驻联合国第一批代表团工作人员。在这期间,吴建民亲历了新中国外交的破冰之旅。在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中,吴建民从外交部发言人,到中国驻荷兰、瑞士、法国大使,是新中国外交成长历程的见证人。在任中国驻法国大使期间,吴建民获得了希拉克授予的“法国荣誉勋级会大将军”勋章,并成功地促成江泽民主席和希拉克总统互访故里,开辟了中法外交的“美好时代”。

吴建民用“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来形容外交官,是因为他认为外交官更能深切体验各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荣辱起伏。

吴建民透露,在外交生涯中,性格的作用非同小可。作为一名大使,他是国家的代表,有责任把自己的国家介绍给驻在国。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从不拒绝任何国家的演讲邀请。“大使的工作需要有创造性。国家给我一个总的指示,让我把中国真实的东西讲给法国人。那我就按照这个指示,在这个框框里,用一些生动的语言、令人信服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在发展,在进步。”

他始终觉得,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之所以迷人,除了和各国杰出人士打交道,还要每天都面对新问题,每天都得学习和思考,吴建民觉得非常充实。

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让吴建民见证了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也形成了他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语言生动、富有创见的独特外交风格。对于外交工作,他曾深情地说:“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我还会选择外交。”

外交讲台上的儒雅学者

2003年,吴建民接任外交学院院长,开始了他“开创公共外交,启迪青年一代”的事业。64岁的吴建民跟领导说:“这个年岁改行是不是晚了点?而且也不好干啊。”领导说“不好干才让你去”。

在外交学院,吴建民的工作有了很大变化,首要的目标就是培养青年人才。在2006年到2008年,外交学院联合其他三所院校,举办了三届“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

老院长逝去,学子无不悲痛。许多外交学院的学生自发悼念,“以前上他的外交案例,特别喜欢。”一名外交学院校友说:“在外院读书的时候吴院长已经卸任了,除了某些讲座活动,直接接触他的机会并不多。他是一位很有风度和学识的老一辈外交家,为了中国的外交事业奋斗终身。也听过很多老师、师兄师姐念及吴院长为外院做的事。他是每个外院学子心中的榜样。至于观点,也是一家之言。斯人已逝,自有后人评说。”

作为生前同事,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表示,作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吴建民的外交活动中的大局观、平等待人的胸怀,以及他对中国外交人才培养的贡献令人敬佩。

谈外交官要具备四个能力

作为一个优秀的外交官,他对外交官所应具备的能力有一套自己的理解。

首先,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世界的了解,对问题深度的了解,都需要平时的积累。

第二,优秀的外语能力。外交官经常要用外语与人直接沟通,也会要到世界其它国家的电视台去辩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