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汤河口村,记者在一个桥头处发现一个大铁笼子,内有6只放生动物,3只白色皮毛的狐狸,3只棕色貉(当地村民叫獾子)。
凑近时,一阵臊臭袭来。被关在笼中的6只放生动物,有三四只耷拉着脑袋趴卧在地上,见记者靠近也没有任何警惕,纹丝不动,有2只貉身上的毛已褪去一大半,身体干瘦。另外2只则无精打采踱步。
随后,经多方打听,记者找到了抓捕这些放生动物的刘先生。
图为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隔离笼舍接受康复饲养的狐狸,记者靠近时,它们警觉的站起来。 吴合琴 摄
“您抓这些狐狸是干什么用啊?”
“养着玩呗。”刘先生咧着嘴笑着说。他还问记者要不要,可以送一只。
“这些小家伙是养殖的,没办法在野外活下来,不会打食儿吃。”刘先生还说,当时自己在山头看到一些馒头、米饭,还有一个塑料盆。这应该是放生者一次性投放的馒头和水,根本不可能满足上百只狐狸的生存需求。而且那里没有水,被放生的狐狸是不可能活下来的。
“聪明些的便会跑到附近村里偷鸡吃,那些‘不灵光’的只能等死。自己捡回来也是救命嘛。”刘先生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放生的人认为,放生的动物越多,积攒的“功德”就越多。对此,刘先生立即接话,“那不是积德,那叫缺德!”
对于村民自行抓捕放生动物,怀柔森林公安表示,他们也会鼓励、劝说抓到狐狸的村民将其送往森林公安派出所。“虽然刘先生是出于可怜、好奇抓回这些放生动物,但其喂养方式欠缺科学性,动物是不是做过检疫都不清楚。”
图为村民自行抓捕的貉,体型干瘦,皮毛大量脱落。 吴合琴 摄
以“放生行善”为名倒卖动物牟利
近年来,有组织的违规放生行为屡禁不止。从几年前的蛇、麻雀、龟等到此次的狐狸、貉,盲目放生在破坏当地生态平衡的同时,还催生出地下产业链。
日前,在怀柔山区,一位长期关注野外放生的知情人士向中新网记者透露,通常情况下,放生活动起初会有一个召集者通过手机、微信等方式组织放生人员。这个放生团队组建后,召集者联系卖家,根据人员需要数量出具订单,这些谈妥后,便组织车队等前往放生地放生。
“其实,这个召集者并非是信徒,其目的从行善早已演变成牟利,在卖方与放生者之间赚差价。”该人士解释,比如召集者与卖方谈拢每只狐狸200元,随后便以五六百元的价格转手给放生者,如此,地下产业链自然就形成了。
记者获悉,针对本次放生事件,日前已有数家狐狸养殖厂主动提出前往山区抓捕,将其放置在自家养殖厂,但这一请求遭到拒绝。
“放生组织所放生的动物品种基本上是订购的人工饲养动物,放生者也不知道动物到底是哪来的,习性如何,是否能适应野外环境。”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执法大队队长孔令水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盲目的野外放生会破坏当地食物链的完整性,对生态平衡造成影响。
“曾有组织在北京放生巴西龟,巴西龟可在北京越冬,暴食河里的小鱼苗,且自身繁殖能力强,极度破坏水生态。”孔令水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