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李克强会见萧万长一行:“台独”没有前途(2)

2016-03-25 03:23:25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三是要看长远。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收入仍然在世界的中后位,它本身是差距也是潜力。中国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内需有空间,发展有韧性,创新有手段。所以说,中国经济长期看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解读]

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在现场聆听演讲,他认为总理演讲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中国政府以宏观调控经济能力强著称,在博鳌这个场合,中国总理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信心这是很重要的。

王辉耀说,李克强重视推动中国在亚洲发挥引领作用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开幕式上很多亚洲国家政要和前政要都在李克强演讲后回应了中国对于这个问题的呼吁。李克强在博鳌论坛这个平台演讲着重突出亚洲一体化建设,这体现出中国主动地在区域治理方面发挥了作用。

  中国经济怎么干?

动力1 改革开放

“今年企业减税5000亿元以上”

[总理演讲]

动力首先来自改革开放。我们将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使更多的人力、人才资源能在市场空间里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政府应当继续加大,或者说把重心转移到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假冒伪劣。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将会激发亿万人的创造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比如,我们即将全面推开营业税增值税改革,这是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个举措不仅意味着给企业减税,从全国初步估算,今年要给企业减5000亿元以上的税收,而且政策取向是支持服务业,尤其是研发性服务业发展。

中国将按照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推动汇率市场化,但是绝不会用贬值来刺激出口,那样刺激出来的不是高质量的产品,不是给企业注入勇于竞争、敢于创造的活力。我们要向世界推出逐步升级的、中高端产品。

[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对于简政放权的问题,总理特别强调了要把中心转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这与之前推行的负面清单、权力清单等制度一脉相承,也是简政放权未来的重点之一。

对于总理提到的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刘元春表示,这方面的内容很重要。一是凸显了财政政策的重要性,把它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总理提到了减税降费,详细解释了全面推开营改增的意义和以后的改革方向,这也说明了很多的改革方案要与短期的稳增长契合起来,要与短期增长的压力和提升市场活力有契合性。

  动力2 调结构

“新业态为产业改造提供条件”

[总理演讲]

第二个方面的动力来自于调整结构。这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我们要积极发展新经济,大力培育新动能,改造和提升传统动能,形成发展的“双引擎”。在推进过程中,去产能是做减法,重点是做好煤炭、钢铁等困难行业的去产能。另一方面,要做加法。要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新经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这就需要进一步发展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减法当中确实有一些职工需要转岗安置,但是由于这几年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产生了许多新业态、新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也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了条件。

同时新经济和传统结合也可以提升传统动能的水平。要利用市场倒逼机制,政府引导扶持职工再就业,暂时有困难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合理保障。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在担负这方面的责任。中国还在城镇化加快发展进程中,这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所在。这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尤其在中西部的有效投资需求还很大,这有利于为消费升级和民生改善排除障碍、优化环境、创造条件,也有利于农业现代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