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教育部:高校研究者要讲清否定党史诋毁英雄的危害性(4)

2016-02-10 09:00:03  新华社    参与评论()人

    四、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0.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点建设一批中国传统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研究基地等研究机构,加强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和人才库建设,资助一批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工程项目,一批在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献资料发掘整理项目。

    1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进一步加强有关学科教材传统文化内容,体现到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等环节,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开展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制定中华诗词新韵规范,开发完善经典诵读、书写、讲解专门课程,支持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的研发。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组织好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书法名家进校园、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等活动,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年传承中华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开展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教育教学。启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在全国中小学校和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活动。推动建设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信息化条件下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主导中国语言文字国际标准的制定。完善关于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办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巡礼,征集推广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建立优秀文化作品资源库。

    五、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12.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落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教育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能力。组织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倡议沿线各国共同行动,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切实办好孔子学院,积极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加大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在各类汉语教材的内容比重,加大“汉语桥”来华夏令营、“汉语桥”世界中文比赛、“孔子学院日”、“孔子新汉学计划”等品牌项目实施力度,充分发挥孔子学院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语言“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进世界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13.建立健全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用好高级别中外人文交流机制高端平台资源,充分发挥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基础性、广泛性和持久性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间教育高层磋商、教育领域专业人士务实合作、学生友好往来的机制建设,支持各级地方政府结合本地特色,统筹做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推进友城友校教育深度合作,加强与重点国家的语言文字交流和合作,夯实爱国主义教育和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好基础。

    14.加强“中国梦”海外宣传。聚集广大海外留学人员爱国能量,确立以人为媒介、以心口相传为手段的海外宣传模式,形成人人发挥辐射作用、个个争做民间大使、句句易于入脑入心的宣传效应。构建“祖国-使领馆-留学团体-广大留学人员”的海内外立体联系网络,使广大留学人员充分感受祖国关爱、主动宣传祖国发展。挖掘在国际教育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外籍教师、来华留学人员、非政府组织及国际智库的积极作用。

    中共教育部党组

    2016年1月19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