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人大代表:高压反腐下有官员失去干事动力(2)

2015-03-07 04:58:33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比如,广告审批。以前是乱审批,乱作为。现在必须依法审批,就必须经过工商等,这不是找个关系找个人就能搞定的。再比如小矿厂治理,现在整治很大,有一些过去的受益企业,现在审批通不过了,他们就认为官员不作为。

高压下有些官员失去干事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清远市人民医院院长周海波:一些官员唯GDP论,打着改革的旗号“乱作为”,只要为了经济发展,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什么红线都可踩,因为这样能出政绩,升迁也快。但现在强调依法行政,做错事了还要追责,尤其是反腐高压的大形势下,这部分官员就失去了干事动力。因为干事有风险,有可能干得多错得多,因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的一些官员朋友现在经常如此抱怨。这种现象的冒头危害较大,比如正常一个报告的审批,一天也可以办好,30天办结也不违规,要是遇到不作为的官员,他30天才给你办好,你一点办法也没有。

根本问题是官员裁量权太大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官员裁量权太大,应该用制度来规定官员的权力范围。现在的规定不够细,而且都是原则性的,即使出台了细则,也很宽泛。比如环保罚款,罚多少钱,法律得明确才行。现在的裁量权太大。

聊治理

用制度让他有敬畏心

新京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你觉得这些规定的初衷是什么?

李竟先:不是让你不干活,而是让你别干那些歪风邪气的事。

新京报: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李竟先:我觉得不仅权力要瘦身,机构也要瘦身。比如你们三个小伙伴在一个部门,就要留下一个,怎么考察你们三个?这就需要一个恰当的评价机制,所以这个评价机制非常重要。

新京报:现在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吗?

李竟先:关于对干部的约束,我曾经提过一个提案,就是终身追究责任。后来可能未必是我提案的结果,但你也能注意到,现在有的干部都退休了,但还是被追究了责任。

新京报:需要用这个制度来约束干部?

李竟先:就应该这样,否则在职的时候胡乱来,退休之后逍遥法外,这样不可以。必须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用制度让他有畏惧之心。

新京报:对于懒政怠政现象,目前有类似的机制来制约吗?

李竟先:我们现在特别需要一个合理的、与时俱进的干部考核制度。据我了解,中组部正在制定一个新的干部考核机制。

需要考评制度约束官员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这种为官不为的现象,说明还是需要一个相应的考评制度来约束官员,另外还得加强作风建设,让官员勇于承担责任。

更需要官员自我提升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丁元竹:当前需要重视基层干部出现的变相不作为现象,既要通过制度建设培育健康的政治生态环境,让官员摆脱不良的官场潜规则,更需要官员自我提升,改变不正确的政绩观。

看行动

湖南湘潭市:出台规定惩治30种“为官不为”行为

2014年8月26日,湘潭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市监察局联合出台《关于惩治三十种“为官不为”行为的规定(暂行)》,明确规定对落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不到位、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措施不扎实、对群众来访来信敷衍塞责、对承担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不落实等30种典型“为官不为”行为进行惩治。

截至今年1月下旬,湘潭市已经先后查处了156名“不作为、乱作为”的党员干部。

贵州黔西南州:千余干部“为官不为”被“召回”

2014年10月起黔西南州开始实施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制度,通过绩效考核、民主评议、明察暗访、“负面清单”等精准“定位”懒政、庸政干部并纳入召回行列,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对他们培训、考核。

截至2015年1月,黔西南州通过“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制度”共召回干部1231人,其中处级干部59人,科级干部185人,一般干部987人。通过召回,165人被转岗或免职,67人被待岗,9人被辞退,其余培训考察合格后回原岗位。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林其玲 贾鹏 谷岳飞 新华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