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结一强调,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必由之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刘结一表示,我们将持续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我们将持续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表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也能为“十五五”规划奠定坚实基础。准确把握2025年经济发展条件,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摩擦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因素将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从内部环境来看,需关注政策传导效率、债务风险化解、产业结构调整、资本市场稳定等问题,确保政策精准有效,增强经济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入十大工作内容之一。今年,新质生产力依然是热议的话题。
刘结一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着眼于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2024年,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深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新质生产力收效显著,经济发展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一系列科技成果接连亮相,一项项“黑科技”闪亮登场。传统产业追“智”逐“绿”,智能装备快速普及。全球189家“灯塔工厂”中,我国占79家,其中近半数来自钢铁、食品等传统产业。人形机器人上“春晚”扭秧歌,无人机飞夜空放“赛博烟花”,人工智能开源大模型引发世界热议。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