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办分离”早在2010年就成为中国职业足球联赛改革方向。在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当中,就已明确“建立具有独立社团法人资格的职业联赛理事会,负责组织和管理职业联赛,合理构建中超、中甲、中乙联赛体系”,“中国足协与职业联赛理事会互派代表交叉任职,参与相关问题讨论和决策”。但随后10年,“中国足球职业联盟”始终未能正式成立。尤其2016年“中国足球职业联盟”筹备会议之后,筹备组历经多次重组,如今以受贿罪被判无期徒刑的陈戌源2019年出任中国足协主席,他牵头力推“中国职业足球联盟”挂牌,亦因独立法人社团登记成立过程中“出现手续问题”未能获批。
手续问题即“中足联自身性质及注册名称等相关问题”,职业联赛理事会不可具有“营利”性质,因此商务事项均需由其下辖赛事公司办理,而对职业联赛乃至各参赛主体(俱乐部球队)而言,商业利益基本等同于“生死大事”。
2024赛季三级职业联赛当中,中超联赛与冠名赞助商签下3年协议、与视频平台签下5年战略合作协议。这意味着2025赛季商务开发空间巨大,而“继续高压整治假赌黑、加大清欠力度维护参赛主体合法权益”,都是打造职业联赛健康形象、以便收获商业利益的决定性因素。职业联赛尤其是中超联赛的品牌价值,本就应当根据广大球迷群体的热情决定:中超联赛2024年现场观众超过466万人次,场均观赛人数接近两万人,北京国安、成都蓉城、上海申花这3个主场场均观赛人数超过3万;中甲联赛全年现场观赛观众超过228万人次,大连英博主场对上海嘉定汇龙的比赛则吸引超过6万名现场观众,刷新中甲联赛上座人数纪录。尽管中乙联赛全年现场观赛人数只有64万人,但面对千万级别的球迷基数,中国职业足球联赛显然还没有进入与之匹配的价值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