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代男生女生的“GGMM”到自媒体初期的“男默女泪”,再到当下的“显眼包”“尊嘟假嘟”“偷感很重”等流行语……每隔一段时间,新的一批网络热词就会火爆出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热词成为日常交流不可或缺的时髦工具。网络用语的发展既带来了沟通的便利和语言的活力,也为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意趣。尽管如此,误用、滥用甚至过度依赖网络用语等现象,依然值得人们时刻警惕。
01
如今,花样翻新的网络热词,已成为全世界普遍的文化现象。概而言之,这种新型语言通常带有以下几个特点。
简洁直观,但具有标签效应。
许多网络热词之所以“自带流量”,在于其能够准确表达某种共同观点或相近情感,成为部分群体身份认同的基本象征。比如,提到“脆皮”“特种兵旅游”,首先想到当代大学生的自嘲;问起“你是i人,还是e人”,可以直接界定一个人内向或外向。
不过,当用网络热词给人或事贴标签时,很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成见,以至于抹煞个体之间的差异。有人举过一个例子:“我觉得西瓜水分大很好吃,雪糕奶味足也很好吃,这两种好吃不是同一种好吃。但如果雪糕是yyds,西瓜也是yyds,那它们之间的差别就被消除了。”
情感丰富,但容易流于庸俗。
网络热词脱胎于日常生活,极易引发人们的共鸣共情。然而,也有少部分热词、热梗出自胡编硬造,谈不上有啥独到创意,反而有些粗鄙低俗。诸如“绿茶”“叫兽”等词汇不仅充斥网络,而且蔓延到人们日常交流和严肃文本写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