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江源科考探究全球气候变暖长江源区生态环境之变(4)

今年科考中,来自长江科学院水环境研究所的科考队员刘晗,先后采集到裸腹叶须鱼、小头裸裂尻鱼等江源鱼种样本。近年来,他和同事多次在长江南源当曲发现斯氏高原鳅,被证实为长江南源的“第六种鱼类”,使南源已知鱼类种类由5种增至6种。

江源科考探究全球气候变暖长江源区生态环境之变

科考队员在当曲湿地进行观测作业(7月24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长江科学院长江源关键鱼类栖息地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李伟介绍,长江南源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高寒缺氧,监测到新的土著鱼类说明长江源水生态系统持续向好,鱼类多样性仍有可能增加。

鱼类是长江源生态中的指示性物种,鱼类完整性指数较高,显示长江源水生态系统比较健康。青海省生态部门数据显示,长江干流青海境内水质多年保持在Ⅰ类至Ⅱ类的优良状况。

水质保持优良,长江源区河流的径流也在明显增加。

江源科考探究全球气候变暖长江源区生态环境之变

科考队员在长江源区河流进行科考作业(7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来自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的科考队员徐志成和杨绪海,每到一个采样点就采集河道床沙和悬沙样品,测量河宽、水深、比降、流速,对比此前科考观测数据,分析长江源区河道水沙输移特性和河床演变情况。

江源科考探究全球气候变暖长江源区生态环境之变

来自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的科考队员徐志成(左)和队友在通天河直门达河段采集河床泥沙(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劲峰摄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