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和诊疗体系缺乏协同。以教育、卫生健康等行政部门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许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现和转诊不及时、不顺畅。
学校的心理健康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教师上岗及日常教学工作培训中缺少学生心理健康识别管理课程;适合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指南、手册)缺乏,培训资源不足;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与心理相关的课程标准极少,辅导资料稀缺。
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社会资源不足。公立医院精神卫生资源缺口大、投入少,涉及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资源缺乏。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能力资质不足、不实,收费混乱。对危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新业态监管不到位。
李孝轩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精神障碍患病率逐年上升,青少年专业化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
“精神卫生资源严重投入不足,县医院没有足够的精神科床位或专业医师,处置能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专业心理咨询师缺口下违规组织认证考试、滥用心理量表等现象层出不穷,特别是滥用精神类药物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普遍存在心理教师数量少、兼职多、咨询设施缺失、课时挤占等问题,一些农村中小学至今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形式化、迎检化、边缘化,咨询、筛查、跟踪、诊治等环节相互脱节。”李孝轩说。
学校监测干预
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
对此,民进中央建议,每个学校都应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监测方案和干预预案,确保心理问题识别水平和教育干预质量,形成普通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快速干预处置联动机制,并把其作为学校常规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育心理学培训,将学生心理问题发现和识别能力作为班主任上岗培训重要内容。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家长沟通机制,通过日常联系帮助家长建立家庭心理教育意识,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苗头时应及时进行家校沟通。在学生心理问题超出学校及家庭能力范围时,通过转介机制尽快转至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进行诊疗、帮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