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焦点访谈:北京国际电影节 同心笃行 共赢未来

原标题:焦点访谈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同心笃行共赢未来

8月20日,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北京雁栖湖畔落下帷幕。历经十二载光阴,北京国际电影节成长为世界电影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架起中国与世界电影沟通合作的桥梁。疫情以来,电影行业遭遇了很大的困难。今年,得益于政府的多项纾困政策落地,电影行业的复苏迹象开始显现。今年的北影节有哪些亮点?又和往届有什么不同?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举办这一电影盛会对电影产业有什么助推作用呢?

携“双奥之城”的荣耀印记,信守“不见不散”的真诚约定,8月13日到20日,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成功举办。昨晚,备受瞩目的“天坛奖”十大奖项一一揭晓,芬兰电影《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夺得“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奖三项大奖;最佳导演奖颁给了影片《真正的家人》的导演:法比安·古尔吉特;84岁的吴彦姝凭借《妈妈!》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面对世纪疫情,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把主题定为“同心·笃行”,寓意中外影人同心协力、直面问题,共赢挑战、笃定前行。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说:“北京国际电影节提出来的‘同心’,需要大家‘同心’面对在热运行后的冷思考,思考我们在这个过程之中还有些什么样的问题。‘笃行’就是矢志不渝,走到底,大家同心度过这一段。”

影片展映是北影节观众参与度最高的环节。今年组委会为观众精选了135部优秀中外影片,既有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雾中风景》、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击》这样的大师经典之作,也有《哈利·波特》和日本人气漫画《航海王》这样的冒险奇幻电影;既有全球最新上映的作品,也有大量进行4K修复的老片;而对于历年北影节的重头戏“天坛奖”入围作品展映,则更是吸引了大量观众参与,有些影片甚至一票难求。

“天坛奖”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官方竞赛单元,旨在发现荟萃全球最新佳作,鼓励电影多样性。今年的“天坛奖”全球报名影片数量达到1450部,较去年增长63%,题材丰富,佳作云集。在展映的16部“天坛奖”入围影片中,中国影片有4部,其中《追月》《妈妈!》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海的尽头是草原》《回西藏》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它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体现困境中的关怀,冷基调、暖亮色的创作态度,就如本届北影节的主题“同心·笃行”一样,表达了困境下的坚持。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说:“全世界的电影都有回到生活回到现实的倾向,一方面反映我们处在现实当中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另一方面我们更多的要通过这些叙事作品看到人性的光辉,看到社会的进步,看到人性的向善。”

电影《妈妈!》聚焦国产电影少见的老年题材,讲述85岁的妈妈照顾65岁阿尔茨海默病女儿的亲情故事。而影片《海的尽头是草原》则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真实事件改编,20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大批南方孤儿面临营养不足的危机。在这紧要关头,内蒙古自治区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并养育了这些孤儿,成就了一段镌刻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创作者将镜头对准生活中的平凡个体,以细腻笔触捕捉人物内心情感,引发观众共鸣,也让他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现实生活。贴近观众的审美需求是电影人的创作方向,而电影人也始终与观众一路同行。

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强说:“越是在疫情的影响下,越需要电影人推出一系列的好作品来温暖观众,慰藉心灵。我们看到有大量的观众走进了电影院来观看电影,这极大地鼓舞和激励我们电影人要好好做电影,做出好电影来回馈观众。”

本届北影节,“同心·笃行”的主题不仅融入展映的影片中,也体现在电影人面对疫情,笃定前行的行动中。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参展人员无法到达现场,主办方大胆创新,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办节理念,创新打造了全球第一个“元宇宙电影宫”,有效化解了北影节取消线下展会的遗憾。

新技术的应用使逛展的人数有增无减,从8月16日上线以来,“元宇宙电影宫”每天用户增长量在2万人左右,总浏览人数突破8万人。

疫情挡不住电影人前行的脚步。为了使服务更加精准,今年的北影节线下交易也全新升级。在现场,有一个神秘的市场放映单元,全场仅限30人,只面向买方和卖方,主办方通过放映具有商业潜质的影片点对点促成版权交易,今年组委会将对接数量增加到了12部中外影片,其中不乏各大国际电影节的最新获奖作品。

尹鸿说:“因为有一些没有用头部导演或者是头部演员的一些作品,也可能非常优秀,但是在人们没有看到影片之前,是很难预判的。实际上它就给了大家提前去检验的机会,所以市场放映一直是电影节非常重要的一个活动,大家知道世界著名的很多导演最初都是通过电影节被发现、被关注,甚至成为世界级的导演。”

北影节不仅让中外影人更加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也给更多热爱电影的年轻人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菅浩栋来自山西忻州的一个县城,2012年踏入电影行业,十年里,他做过录音师、调音师、导演,也做过编剧。他曾经在矿井下工作一年积攒电影的拍摄资金;也曾四处参展寻找机会。这次,3个月的时间,他的作品《夜幕将至》从853个创投项目中杀入决赛。

经过3轮激烈角逐,虽然菅浩栋最终没能拿到出品方的投资,但是他的作品《夜幕将至》获得项目创投“优秀制作中项目奖”。他也通过这一平台接触了很多投资机构、制作公司,他离自己的梦想实现更近了一步。

菅浩栋说:“我自己现在有好几个剧本项目,能把这几个项目,在以后的时间里一部一部拍出来,这就是我最大的期待。”

在本届北影节上,还有300多名拥有短片拍摄经验的青年导演像菅浩栋一样,他们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创作、接受培训、吸引投资,一步步成长为电影行业的专业人才。北影节的项目创投自2012年开设以来,已累计从108个终审项目中孵化出37个作品,孵化率达到34%。

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强说:“一部电影作品从创意孵化到成片,其实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北京国际电影节设立创投平台,来鼓励年轻的创作者来创作,既有创意的孵化,又有专家的评估,更有投资来鼓励年轻的创作者来创作。我认为中国的电影未来要薪火相传,需要这种鼓励机制、激励机制。”

12年来,北京国际电影节已逐渐成为中外电影产业交易与综合推介的重要平台,也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截至目前,北京国际电影节共促进了346个重点项目洽商签约,市场签约金额从第一届的27.94亿元跃升至第十一届的352.23亿元,累计突破2000多亿元。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余俊生说:“未来方向和重点我觉得是要不断创新,要结合产业发展。我们要致力于将北京国际电影节打造成为全国电影行业的风向标,打造成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打造成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沟通的重要枢纽,以及人们享受电影艺术的最佳殿堂。”

面对全球疫情挑战,中国电影市场率先复苏。国家电影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8月13日16时38分,我国2022年暑期档票房达到73.82亿元,超过2021年暑期档。电影市场恢复势头良好。成绩的背后,不仅是政府纾困复工政策的有力支撑,更是20年来电影产业改革的结果。“同心者,长城内外亲如一家;笃行者,道路漫长终将抵达。”有20年的改革积淀,有广泛的中外交流,我们一定会看到越来越多出自中国电影人的优秀作品。

(责任编辑:路子康 CN078)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