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沙野大使在巴黎联合国校际委员会专场交流活动上的讲话
2022年3月4日,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出席巴黎联合国校际委员会举办的专场交流活动,并发表主旨演讲。卢沙野大使表示:
近期乌克兰局势骤变,这实际上是欧美俄之间的事,中国却意外“躺枪”。美国务院发言人近日说中俄关系发展方向令人担忧,暗示俄罗斯有中国背后支持才敢行动。这纯属无稽之谈。美国在建国不到250年的时间里只有20年没有对外发动军事行动,而新中国建国以来从未主动对外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我们同美国对和平的理解显然是不同的。中国为推动和平解决乌克兰问题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我们坚定主张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各国的合理关切应该得到重视和妥善解决。我们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外交努力,包括诺曼底机制。而美国做了什么?如果不是美国不断向乌克兰输送武器、推高紧张、渲染战争,乌克兰局势会不会走到今天?恐怕要打个问号。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对中国的批评,就像一个火上浇油的人,批评一个没有救火成功的人,是不负责任的。至于中俄关系,是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上,和美方以意识形态划线拉帮结伙搞集团政治、制造对抗分裂有本质不同,中国反对非友即敌的冷战思维,也不会效仿。
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塞巴格校长,
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来到法国高等管理学院,参加由巴黎联合国校际委员会主办的交流活动。
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有活力的力量,你们对国际事务和中国抱有浓厚兴趣,体现了青年人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蓬勃朝气。活动前主办方给了我一个建议议题清单,我看了一下,大家关心的问题总结起来其实是三类:怎么看中国,怎么看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怎么看中法中欧关系。今天我愿以这三个问题为主线同大家聊一聊中国、世界和中法中欧关系。
根据主办方建议,我先用40分钟时间谈谈我的看法,如果大家有问题,我们还可以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继续交流。
第一个问题,怎么看中国?
对于大多数没有去过中国的普通法国人,认识中国主要是通过网络和媒体。如果你们在谷歌搜索栏中输入中国,维基百科会告诉你们,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经济体量第二,面积第三大的国家,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被视为世界经济重要支柱。如果你们关注西方媒体,会看到关于中国的新闻天天见诸报端,但总是“中国政府专制独裁”“中国侵犯人权”“中国经济增长乏力拖累世界”“中国抗疫失败”等等唱衰抹黑的论调,仿佛中国已无药可医。如果你们浏览社交媒体,会看到许多几乎没有去过中国的所谓西方“中国问题专家”大肆批判抨击中国,而不少真正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却对中国大加赞赏。
那么真实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以刚刚过去的2021年为例,用一些数据和事例给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发生的真实故事,希望对大家形成自己的判断有所帮助。
2021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里,中国发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我们隆重庆祝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个月,阿根廷驻华大使在陪同阿根廷总统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后感慨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确实,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才得以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经历沧桑巨变,从一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新中国,从积贫积弱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毫无工业基础到世界制造业大国,人民生活从不足温饱到迈向全面小康。过去40多年,我们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超过8.5亿人口摆脱了贫困,形成了4亿以上的中等收入群体。新冠疫情暴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国很快控制了国内疫情。现在我们还偶有零星散发病例,但得益于精准防控政策,人民正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在疫情背景下,去年中国经济全年增速仍达到8.1%,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许多西方媒体和政客常常说中国共产党是专制独裁的政党,中国是反民主、无人权的国家。这不合逻辑。试问,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共产党又怎么可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这些成就?关于政治体制和民主,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说过一句话:检验一个政治体制的最终标准,是看其能否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家公司,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家公司业绩不行,尽亏损,但董事会开得特别规范,你会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吗?中国的“董事会”开得也很好,但仅仅这样就够了吗?我们认为民主应当是程序性民主与实质性民主的统一,除了关注程序,更应该关注结果。民主说到底是要问需于民、造福于民,而不是高居庙堂、高谈阔论。我可以给你们提供一组对比。大量数据显示,美国一半以上的民众生活水平过去30年没发生什么变化。而中国用短短70余年就从世界最贫困的国家之一迈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中国,80%以上的人认为本国政府是服务大多数人民的。而在美国,52%的人认为政府服务于少数人。在中国,约90%的高级干部和公务员来自普通家庭。而美国,社会阶层固化,1%最富有的人占有了绝大多数财富。中国死于新冠疫情的人数不到5千,美国是94万,而中国的总人口数可是美国4倍之多。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的道理,“一方水土有一方民主”。人类社会能够发展繁荣至今,靠的就是多样性。不少西方人常讲“文化的多样性”,却不愿接受“民主的多样性”。民主也是一种文化,是政治文化。西方国家人口占全球人口不到15%,却认为自己的制度应当被全人类所接受,这恐怕不合理。各国的历史、国情千差万别,强行嫁接西式政体危害无穷。中国近代以来在探索民主的道路中,也曾因简单照搬外来模式而吃了不少苦头,付出惨痛代价。而放眼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一旦被强行移植西式民主,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最终遭殃的还是无辜的人民。所以我们认为,不管是文化还是政治,我们都需要尊重和欣赏别人的长处,要让每个国家能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第二件大事,去年中国庆祝了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这20年间,中国积极履行入世承诺。世贸组织法国籍总干事拉米早在中国入世10周年的时候就表示,中国超过100%履行了入世承诺。比如在开放市场方面,中国进口关税总水平已经降低到7.4%,低于入世承诺的9.8%,低于所有发展中成员,接近发达成员水平。服务领域已经开放120个分部门,远高于入世规定的100个。在法律法规方面,为了与世贸规则“接轨”,中央政府清理了2000多件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政府清理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更是达19万多件。为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中国在北京等地设立了知识产权法院,并在多个省市设立了知识产权法庭。中国尊重世贸组织规则,对于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之前做出的针对具体案件的裁决,即便中国有不同意见,也都进行了执行。这20年间,中国通过持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实现了同世界共同发展。经济总量从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2位,GDP全球占比从2001年的4%提高到2021年的18%;货物贸易从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1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规模年均增长6.1%;全球500强企业从2002年的11家变成143家;对外直接投资从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1位。
个别西方国家声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所获取的利益与作出的贡献不匹配,甚至说中国“抢了自己国内工人的饭碗”。这样的指责毫无依据。事实上中国为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已连续多年接近30%,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发动机。任何一国在国际竞争中都有得有失,但是你不能把自己的受损部门和中国的受益部门做对比,就说自己吃亏了。那你们国家那些受益部门该怎么算呢?更何况,这些国家的国内经济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自身,而不在于他国。此外,中国还是世贸组织中仅有的几个承诺对最不发达国家97%的出口产品实行零关税待遇的主要发展中国家之一。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最不发达国家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吸收了他们四分之一以上的出口。可以说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良多。
还有媒体质疑中国的“双循环”是要搞脱钩,说中国因为疫情关上了大门,更加“封闭”了。事实胜于雄辩。2021年,中国外贸在疫情背景下逆势增长22%,全年外贸规模连续跨过5万亿、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在去年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共有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参展,国别、企业数均超上届,意向成交额超700亿美元。去年中国正式提出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今年初,中国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这些都表明了中国扩大开放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坚定决心。
第三件大事,去年我们庆祝了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50年前,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标志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在联合国有了真正代表,这是世界公道正义的胜利,也是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胜利。50年来,中国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坚守国际公平正义,从未挑起任何一场战争,始终致力于政治解决热点问题,是安理会五常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是联合国会费和维和经费的第二大出资国。50年来,中国大力促进全球发展。我们实现了减贫奇迹,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我们高度重视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国际社会提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重要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合作、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懈努力。50年来,中国不断推动国际法治建设。加入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参加了600多项国际公约及修正案。50年来,中国全力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我们坚定主张,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50年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在科、教、文、卫、妇女、青年等领域工作,不断为提升人类卫生健康水平作出贡献。可以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中流砥柱的作用。
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变大,批评中国的声音也变多了。有人说中国变强了,所以越来越“傲慢”,还有人说我们搞“战狼外交”。但如果你们关注中国领导人对外讲话,会发现中国从来是谦虚、包容的,从来没有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言论。中国的文化向来是与人为善,不会主动挑事,但也不会任人欺负。这些年来,美国等个别国家不断给我们泼脏水,在国际上污蔑、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国。西方媒体受美国影响很大,对中国的报道也越来越负面、越来越失真,充斥着偏见、误解。尽管中国政府无数次澄清、阐述真相,个别国家和西方媒体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奈之下,我们的外交官不得不有一些稍显“强硬”的回应,但也都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无中生有。如果有人觉得中国比以前“傲慢”了,可能是因为他们习惯了曾经“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中国,还不能适应一个更加强大、能够更好捍卫国家利益和自身形象的中国。我建议同学们可以去看看中国驻法使馆网站或推特的文章,可能会有所感触。
聊完中国,我们再来聊聊世界。
不知道同学们如何看待当今世界。但从法国媒体对国际形势的报道看,“混乱”“疫情”“战争”“挑战”是最常出现的高频词,反映了大家对当今世界的普遍困惑和担忧。我认为应当辩证地看待世界形势的发展。一方面我们身处百年变局,有天灾也有人祸,确实再次面临混乱失序和分裂对抗的风险。但同时,消极力量也受到积极力量制约,机遇始终和挑战共存。比如我们虽身处世纪疫情,但很快研制出了疫苗,通过携手合作看到了战胜疫情的曙光;比如有人热衷筑墙、鼓吹封闭脱钩,但更多人主张开放合作、共同发展;比如个别大国崇尚霸权霸凌、制造阵营对抗,但更多国家反对“新冷战”、期待和平。人类社会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封闭还是开放,战争还是和平,该如何选择?
中国人是乐观的行动派,始终相信百年变局变中生乱,但也乱中蕴机,不管是“文明的冲突”还是“修昔底德陷阱”都不是宿命,只要国际社会在多边主义的旗帜下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跨过当前的挑战,共同迈向更光明的未来。我觉得在这一过程中,两个“精神”至关重要,愿同大家分享。
一是同舟共济的“抗疫精神”。突如其来的新冠疫请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意识到人类命运休戚与共,面对全球性挑战,谁也无法独善其身。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年初世界经济论坛上所指出的那样,“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去年7月,国际奥委会通过投票表决,一致同意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加入“更团结”,这是奥林匹克格言100多年来首次修改,充分说明了“团结”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
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大国应该有大的样子。作为大国,中国为促进全球团结作出了表率。仅以新冠疫苗合作为例,中国是最早开始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疫苗的国家,也是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从总量看,截至目前我们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1亿剂疫苗。全球使用的疫苗每两剂就有一剂是“中国制造”。从国别看,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主要使用中国疫苗应对疫情,在全球疫苗接种总量前10位和人均接种量前10位的国家中,有一半都将中国疫苗作为主力。发展中国家是中国疫苗最大的受益者。很多发展中国家收到的第一批疫苗来自中国,迄今获得的大多数疫苗也来自中国。“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分发的10亿剂疫苗中,中国疫苗交付量占近1/5。目前,一个“中国疫苗、多国制造、服务全球”的生产网络已在世界范围内初步形成,与中国合作的疫苗生产项目在12个国家正式投产或进入试生产阶段,8个国家与中国企业签署合作协议,还有多个国家正与中国企业进行接触洽谈。这些国家几乎也都是发展中国家。从最早承诺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到最早支持疫苗知识产权豁免,再到最早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生产合作,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为破解“分配赤字”、弥合“免疫鸿沟”贡献了实实在在的中国力量。
刚刚我提到人类社会“同舟共济”,既然是同舟共济,就应该往一个方向划桨,而不是相互掣肘、相互攻击。但各国间的分歧、差异甚至竞争是确实客观存在并且难以避免的,如何处理其中的关系呢?由此我要讲到第二个精神,和平竞赛的“奥运精神”。相信大家都关注了不久前刚刚落幕的北京冬奥会。这场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为身处疫情寒冬和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了温暖的力量。其实体育竞赛的本质也是竞争,但为什么奥运赛场上竞争最激烈的对手也能和平竞赛、相互鼓励?我认为我们从中至少能得到三点启示:第一,求同存异、尊重差异。应当允许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运动员在赛场上同场竞技,各展风姿。第二,竞争的目的不应是简单的打败对方,而应是以对手为激励,超越自我、共同进步。第三,竞争必须遵守规则。就国际关系而言,联合国的权威必须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必须坚守。不管哪个国家,哪怕是超级大国,也不能以本国意志取代国际规则,更不能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
关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也有一些误解和谎言。
其中最著名的谬论是“中国威胁论”,当下最流行的就是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事实上,中国从未想过称霸,甚至也不在乎经济总量能否超过美国。如何让14亿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国内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知道,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均GDP是法国的四分之一、美国的六分之一,还有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中国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15.4%,这才是我们高度重视并要努力去改变的。美国过去20年在阿富汗花了2.3万亿美元打仗,而在中国,十年来我们花了2500亿美元开展脱贫攻坚,使近1亿人脱贫。比起同美国争霸,我们更愿意把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为人民谋福利的事业上。但美国要把中国列为假想敌,对中国进行全面遏制打压,我们也不得不反击。全球各国都是平等的,中国也有发展的权利,中国人民也有过上好日子的权利。我们也希望美欧等先发展起来的国家能够更加包容地看待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步。
近期乌克兰局势骤变,这实际上是欧美俄之间的事,中国却意外“躺枪”。美国务院发言人近日说中俄关系发展方向令人担忧,暗示俄罗斯有中国背后支持才敢行动。这纯属无稽之谈。美国在建国不到250年的时间里只有20年没有对外发动军事行动,而新中国建国以来从未主动对外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我们同美国对和平的理解显然是不同的。中国为推动和平解决乌克兰问题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我们坚定主张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各国的合理关切应该得到重视和妥善解决。我们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外交努力,包括诺曼底机制。而美国做了什么?如果不是美国不断向乌克兰输送武器、推高紧张、渲染战争,乌克兰局势会不会走到今天?恐怕要打个问号。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对中国的批评,就像一个火上浇油的人,批评一个没有救火成功的人,是不负责任的。至于中俄关系,是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上,和美方以意识形态划线拉帮结伙搞集团政治、制造对抗分裂有本质不同,中国反对非友即敌的冷战思维,也不会效仿。
最后,我愿同大家聊聊中欧中法关系。
这两年国际形势变化很快,中欧关系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去年,中欧关系取得一系列新的进展。经贸合作逆势增长,全年贸易额达到8281亿美元,同比增长27.5%。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环境气候和数字领域高层对话机制正式启动,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再创新高。中欧在维护多边主义、加强全球治理等领域存在广泛共识,在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抗击疫情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但同时,中欧关系也经历了波折。去年3月欧盟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对华实施单边制裁,给双方关系造成冲击。经过长期艰苦谈判达成的中欧投资协定被欧洲议会搁置。同时,欧盟不断强化扩充一系列经贸工具箱,导致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营商环境产生担忧,对欧投资信心受挫。
很多同学关心中欧关系未来将走向何方。我想,不管是中欧关系能否走出当前面临困难,还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方怎么看待中国。欧盟自2019年3月提出对华关系“三重定位”,这3年来,中欧关系发展因此受到严重冲击干扰。中方始终认为,中欧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不同,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看法很正常,但双方优势互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需求,共识远多于分歧,合作远大于竞争。合作是正道,对抗没有赢家。作为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如果能够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将是世界之福、人类之幸。
中法关系是中欧关系中,也是大国关系中最稳定的一组关系之一。习近平主席曾说过,中法携手能够改变世界。回望历史,中法关系曾创下过许多第一:法国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蓬皮杜总统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西方国家元首,法国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访问的西方国家,还是最早同中国开展民用核能合作、建立伙伴关系的西方大国。近年来,双方在国际事务中密切配合,携手推动达成历史性的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为伊朗核、非洲等热点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马克龙总统上任后,中法关系继续保持稳定发展。两国元首实现互访,疫情以来更是保持密切沟通,先后八次通话。上个月,两国元首再次通话,就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深入交换意见,明确了下阶段中法务实合作的方向。在元首外交指引下,中法相向而行、共同努力,双边合作取得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成果。去年,中法贸易额首次突破8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农业合作成效显著,中方自法国进口农产品总额同比增长40%。这在疫情反复、经济复苏迟缓背景下尤显难能可贵。中方高度重视中法关系和法国在欧盟内部的领导地位,期待法国能够在中欧关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引领作用。
今天在座的都是学习国际政治专业或者是关心国际问题的青年学生,你们是未来法国外交的中坚力量。希望你们能够发挥青年一代的优势,用包容、客观的态度去发现并向法国介绍真实的中国,用你们这代人的智慧和力量,为中法、中欧交流合作架更多的桥、铺更多的路,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团结的世界。
谢谢!我就讲到这里,下面我愿同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