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央视网:对于防疫不力的问责不能成遮羞布、庇护令(2)

但在明责确责之后,问责就该主动作为,别总是“等靠拖”。

其次,问责应是“当严则严”,要问到痛处,而不应沦为隔靴挠痒、罚酒三杯式的变相庇护。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是民众对有些地方问责的常见诟病。有的地方在问题被曝光后,“严肃追责”的调门喊得很高,可看起来是问责了一大片,其实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式的问责,是“鸡毛掸子打人”式的问责,是“不看僧面看佛面”式的问责。

问责当然不是要不分青红皂白地随性化处罚,不是要该批评教育的却扩大化处理,更不是不合领导意思就要惩戒,但也不能动辄“降格以求”,做出象征性处理——该警告记过的,只是要求书面检查;该撤除行政职务的,只是警告记过。

这样一来,问责也就容易走过场,严肃性也被消解。这就要求,问责要以该有的力度确保“责”字入心、入耳、入脑,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再者,问责要有“谁的责,就问谁”的针对性,而不应是搞“拉下属垫背”的弃卒保帅动作。

一些地方在问责时习惯拿“临时工”当挡箭牌,或者把锅甩给基层干部。更隐蔽的甩锅方式则是,把上面布置的任务层层甩下去,还搞“一刀切”“上下一样粗”的机械落实,一旦出了事,就让基层担责。这本质上就是权责失衡。

问责要问对人,还要分清责任主次轻重,不能“锅都是下面的,功都是上面的”,不能“假追责”变“真甩锅”。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层面不断强调“党政同管、同抓、同责”“两个责任”,已为科学问责提供了基本遵循。在问责对象上,玩找人背锅式问责,注定是徒劳。

说到底,问责是为了实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达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如果把问责变成遮羞布、庇护令和腾挪术,必定为法纪所不容,也为上下所不许。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