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终究是过去了。当地时间12月8日,德国新一届联邦政府成员宣誓就职,默克尔
16年
的执政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此前,在火炬、仪仗队和军乐的伴随下,默克尔在任期结束的官方告别仪式上,发表演讲。
|
德国联邦国防军为默克尔举行军乐告别仪式
告别之际,人们都在等着这位被冠以“危机总理”等头衔,以沉静务实著称,带领德国乃至欧洲度过多次危机的政治家,能再留下几句“金玉良言”。默克尔给出的答案是,相互信任。16年间,默克尔用行动赢得过很多信任。同中国的告别会晤中,习近平主席口中的“老朋友”,就是对“信任”的一种形容。互信,非一日之功。从2005年担任德国总理以来,默克尔12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观察、发现和了解中国。理解,才能加深信任。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当下,这份信任,更加难能可贵。向前回溯,中德互信的进程,伴随着两国共历的一次次危机和变革,从未中断。
改变的力量,深刻而又久远。今天,如果你走在欧洲的街道上,大家谈论的不是天气,而是能源危机。欧洲政治学者艾米丽·霍兰德在最近做出预言:欧洲的“灯”将在这个冬天熄灭。|
如今,能源危机变成了欧洲的日常话题,一个同事昨晚喝了几杯,谈起这个,一个话题接着一个话题,不知不觉就聊到“默克尔的遗产”了
当提起这个话题,默克尔,总是那个绕不过的存在——能源问题,曾开启过她的革新。时间拨回到10年前的6月。柏林市郊的利伯曼别墅,默克尔设下工作晚餐,款待应约而来的中国代表。第二天,双方要举办首轮中德政府磋商。这是中国第一次同外国政府建立这样的机制,参与的部长有16位,谈的内容非常丰富,而其中一项重点,是能源和环境保护。合作的契机,是当时的能源危机。默克尔在那时做了一个决定,弃用核能。但能源转型,并非一日之功。迅速的转变难免引发供求失调,德意志交易所的屏幕上,电力板块股价在下跌,同时上涨的电价,拳拳入肉地打在每个德国家庭的身上。此时,另一支正在上涨的股票板块,成了默克尔的破局之法——太阳能。默克尔成为基民盟党主席的第一年,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立法带动下的欧洲光伏市场,吸引了不少中国光伏企业,中德光伏产业开始同生共长。四年后,法律更新,根据不同的太阳能发电形式,德国政府给予为期20年、每度0.45-0.62欧元的补贴,力度空前。踏上这股“西风”的,是提前布局产能的中国企业。|
德国现有建筑物的“屋顶翻新”
首轮中德政府磋商,能源领域第一个被提到的就是太阳能。在前一年,中国光伏企业的出货量已经升到世界第一。世界正在变化,这股西风,东向。中德新能源合作的时与势,在2011年,完成了一次汇合。风过,难免会扬起几粒沙尘。第二年,一些欧洲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申诉,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到欧盟的总金额约为204亿美元,如果立案,这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压力之下,欧盟委员会正式发起调查。摩擦就在眼前,此时,默克尔站了出来。她拿出了当年首秀国际气候谈判时的毅力和魄力,同欧盟委员会进行交涉。在困难中协调多方,恰恰是默克尔最为自信的一件事。在第一次竞选德国总理时,默克尔就曾说过,“外交是我的专长。”
她早期政治生涯大放异彩的一次经历,就是1995年柏林气候变化大会。|
首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那时,刚刚从妇女与青年部长的见习职位调入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反应堆安全部的默克尔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政坛新人,不久后她就被委以重任,要负责主持在柏林举办的第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国际气候谈判向来是一个无比艰巨的工作。当谈判陷入僵局,默克尔一扇扇敲开代表团的房间门,单独说服他们,达成协议。默克尔当时的副手是这么回忆的:默克尔完成了一次“相当惊人的谈判能力展示”。最终,默克尔达成了早期最重要的政治成就之一,促成了大会的协议。多次与欧盟委员会交涉过的默克尔已然经验老成了。在她的牵引下,很快,德国与欧盟委员会共同释放了关于光伏贸易争端对话的希望。德国企业也紧接其后作出响应。超过40家德国光伏企业与中国企业结成联盟,共同证实欧洲部分企业对中国光伏企业提出的诉讼是自私狭隘之举:“这将使得全行业利益受损,并且影响到当地的就业。”
这一年,默克尔来了中国两次,还特意带上了新任环境部长阿尔特迈尔——一同而来的,是解决问题的诚意与魄力。时与势的汇合不易,默克尔决意不让这股“反倾销制裁”的歪风,吹乱中德合作的主流。她深谙,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之下,同朋友制造摩擦,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那一年访华,她提到的词,正是信任:对话创造信任。信任始终是确保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能够结出果实的基础,并确保这能够促使国家间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与中国的政治互信在这一年给了默克尔面对变化中的德国与世界的一只定船之锚
,这只锚的落点,默克尔将用未来数年的时间来探寻。
2013年夏天,整个欧元区在即将冲下悬崖前,总算刹住了车。当年,德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5%,以超过欧盟和欧元区平均增速的水平,成为欧洲经济名副其实的稳定锚。一手在欧盟力挽狂澜,一手稳住国内经济的默克尔,此役之后,更是坐稳了“危机总理”的名声。《德国之声》一篇评论的标题很好地总结了当时的态势——“默克尔再次处于巅峰状态”。2013年,默克尔不仅成功开启了自己的第三任期,还在一年后的基民盟党代会,拿下了近97%的票数,以绝对的优势连任主席。而且,在担任了9年的总理和14年的基民盟主席之后,代表们没有对默克尔产生丝毫的疲劳和厌倦,反而认为默克尔“充满活力”。但鲜花着锦之下,一贯沉静的默克尔,不露声色的外表下,隐藏的不尽然是乐观的情绪。默克尔呼吁,在数字化转型和大洗牌的时代,“德国一天都不应该再固步自封了。”默克尔的焦虑不是没有原因,因为只要换一个对比的坐标,她面对的就是一个无法令人感到振奋的现实。如果说当时的德国经济在欧洲还算“一枝独秀”,那么放在全球经济的大赛场来看,危机之后,德国和整个欧洲跟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距离已经再度被拉大。
更令默克尔感到忧心的是,经济引擎的疲软已经浮现。当时,德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以创下15个月来最低值的结果发出警示:德国制造业正出现萎缩迹象。在传统工业时代,德国一直是世界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但在数字时代,德国引擎还能成为最强推力吗?在默克尔看来,德国在这个问题上给出答案的时间或许已经有些迟了。当年默克尔接受采访时的一句,“互联网对我们来说,仍是未知的领域”,曾引发一片
质疑。一句话引发的风波,是德国工业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增长的焦虑感。
默克尔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一场我们并未取得胜利的比赛。” 重新蓄力加速,德国需要助推动力。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首席执行官瓦尔斯特就曾表示,发展“工业4.0”仅靠德国无法成功,需要寻找合作伙伴,中国在其中极为重要。瓦尔斯特这话的背景,是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增加值最高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德国的“工业4.0”,与中国,不谋而合。几个月后,默克尔就迎来了贵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德国。通常,国事访问只需要德国总统发出邀请,但这一次,是时任德国总统高克和默克尔共同发出邀请。这一不寻常的访问,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也让中德关系迈上了新的台阶。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在《法兰克福汇报》发表题为《中德携手合作造福中欧和世界》的署名文章,其中用了这样一句话来阐释中德合作之“新”——“以创新和开放思维,赋予中德合作更多内涵”。这样的愿景,很快就在年底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中,落实为了中德创新伙伴关系的建立。德国“工业4.0”同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将实现对接。第二年,德国汉诺威CeBIT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中国成为了主宾国。博览会现场,还来了一位中国的老朋友,72岁的德国通信工程教授维尔纳·措恩。1987年,他在北京科技大学,完成了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它是用德语写就的。|
“越过长城,我们抵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邮件正文写道:越过长城,我们抵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30多年过去了,这位老人恐怕想不到,当中国互联网企业抵达德国,带来的是一股如此强劲的新风。中国带来的600多家参展企业,使博览会当年访客达到20万人,比往年增长了6%,一举创下了博览会近些年的最高纪录
。从简单的经贸往来,上升为在全球数字化变革时代前沿互相助力的伙伴,创新思维带来的升级,恰恰为中德合作注入了更深一层的内涵。不过,尽管“工业4.0”被写入了国家战略,但实际上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在数字化进程上依然面临着种种难题。相形之下,中国在数字领域的领军之势开始让欧洲部分国家出现了情绪和心态的微妙变化。默克尔,并没有被这种情绪左右。相反,她出访中国时,喜欢到访中国的科研机构,抵近观察。2018年,她到访了深圳。在这个从小渔村迅速成长为中国“硅谷”的创新前沿城市,默克尔深受震动,以至于回国后第三个月就新任命了一位在数字行业深耕多年,并且跟她自己有着同样物理学背景的德国政府数字委员会主席。默克尔还多次在内阁会议上,谈起中国的年轻人和创新活力。|
默克尔访问深圳
默克尔的紧迫感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对中国的考察更令她明了时与势的顺风,依然来自中德合作
。同一年,美国大打对华贸易战科技战,压力之下,默克尔的回应也很明确:“个别供应商不应该一开始就被禁止参与5G建设。 ”她的话基于一个基本的观察和判断,“在一个共同的数码市场里,如果每个人都自扫门前雪,那我们无法走得很远。”不轻易凭情绪下结论,默克尔务实
的品质就体现在这里。其实,从欧债危机之后,默克尔对欧洲和西方经济进行了很多反思,她曾在一场同世界顶级经济学家的交流论坛上深刻探问:“为什么过去几年危机中,经济科学在预测或描述经济现实方面如此不合时宜?潜在的经济理论是错误的,还是我们听错了人的意见?”而中国的应对手段、经济发展和决策智慧,则愈发吸引着默克尔。从2005年开始,默克尔几乎每年都会至少到访一个中国城市。她的足迹,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拓展到了成都、合肥、沈阳这些新兴城市。除了同当地的政府官员、青年学生、工人农民交谈,默克尔也开始去了解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城乡一体化进程、经济结构转型。令默克尔好奇与着迷的,是中国的治国理念与方针。最后一次访问中国,默克尔又去了一次武汉。当车队途经武汉长江大桥时,她提出停车。下车凭桥远眺,九州通衢,或许这正是默克尔看中国的坐标。|
默克尔在武汉长江大桥留影
纵轴上,有她见证过的创新动能,横轴上,有她体验过的多元现实。按照德国《世界报》的说法,这是默克尔仅有的一次偏离外交礼宾的日程——与其说偏离,不如说是她了解中国,多看、多经历的实践总结。默克尔以她的务实品质作出的选择,恰好印证了习近平主席2014年,初访德国时发表署名文章中的论断:我们要建设增长繁荣之桥。使中国和欧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双引擎。
国际多边场合,也总能看到默克尔的身影。至今,回忆起1995年的柏林气候变化大会,默克尔仍会两眼发光
。
|
时任德国环境部长安格拉·默克尔主持第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那次,约有16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还有许多非政府组织前来。默克尔喜欢这种氛围,那是她平生第一次在如此盛大的国际场合执行任务:上千位代表、上百个利益集团、各种语言混杂成一个复杂的谈判
“线团”。她后来说:“这就是我一直想象的,160个国家(或地区)真的让我精神为之一振。我人生中第一次有机会认识世界上不同的文化,以及走进这些文化的不同方法。”这种心态也影响着默克尔对欧洲问题的认知。在十多年前,她向欧洲议会阐述自己的欧洲理想时,关键词落在了“包容”:欧洲是包容的大陆,她的灵魂是包容。在走向包容的道路上,我们曾互相迫害,互相毁灭——它是一种要求很高的美德,需要心和理性来实现。难民危机期间任德国副总理的西格马·加布里埃尔至今难以忘怀他瞥见默克尔“心”的瞬间。在两人讨论是否有必要关闭边境时,默克尔在不断摇头,她的话甚至带着“求”的意味:“但是加布里埃尔先生,请一定答应我一件事——我们不会建墙。”默克尔甚至排斥以“危机”来定义难民潮的压力,这是攸关人的命运问题,她不愿用这个词来修饰。|
难民和移徙者在德国等待登记
对人的关怀,是将看似不相关的人凝集在一起,展开国际合作的起点,而国际合作也正是默克尔的理性选择。她对欧洲的阐释中,包容的实践方式是正视——“通过欧洲多民族的眼睛发现我们大陆的多样性”
,这样的逻辑自然延展到了国际议题。2016年,默克尔第九次访华,与中国进行第四轮政府磋商时,其中一项内容是中德政府商定在阿富汗开展共同项目,首先是矿业培训和防灾减灾。对于默克尔来说,在德国已经承受巨大的难民压力之时,处理好阿富汗问题是必要且紧迫的,阿富汗人是仅次于叙利亚人和伊拉克人的德国第三大避难申请团体。然而,以往方凿圆枘的西方模式并没有给阿富汗安全局势带来根本改善。这一次,中德之间探索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从阿富汗自身发展需要出发进行合作。当真正从人的角度出发时,什么才是国际合作中的正确选择,就是显而易见的答案。不过,当默克尔坚持以这样的“心”来到双、多边外交、国际合作的会场时,等待她的却不都是如中国一样,愿意以“心”来团结人的伙伴。2017年,热爱参加国际论坛的默克尔,极为罕见地没有出席当年的达沃斯论坛。根据很多媒体的报道,原因之一是默克尔还在思考如何跟当时即将就职的新任美国总统相处——上任前就放言将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巴黎协定》,还要在美墨边境建墙的特朗普。那张著名的G7峰会照片足以说明,默克尔的反感是发自内心
的。
|
2018年在加拿大举办G7峰会
最近,在她卸任的告别仪式上,没有受到邀请的政党就是极右翼政党德国另类选择党(AfD)。告别仪式上有关“信任”的留言,默克尔是这样阐释的:“只要科学洞察力被否定,阴谋论和仇恨传播到哪里,我们就需要抵制。”与仇恨、分裂、阴谋之“墙”对抗,默克尔不是孤身一人。2017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一次站在了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的讲台上。习近平主席的演讲持续了近1个小时,讲的是对全球化的坚定、对全人类未来的信念,是大国“应有的担当”。2018年,默克尔重新出席达沃斯论坛,并做了演讲。
从这次演讲开始,“反对单边主义”成了默克尔的关键词之一。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她与中国再次携手同行:“中国领导人昨天发表了讲话,他和我都同意这一点。我们都注意到对多边主义存在需求。”默克尔还曾专门在柏林美国研究院发表演讲,呼吁西方国家应设法将中国融入世界多边体系并平等对待,而不是将它排除在外。16年的观察和经历早已让她明白,总统再换,美国的本质,也不会变。这是客观事实,也是一位政治家清醒的认知。默克尔,习惯了超越地缘政治去考虑问题。正如默克尔就任第二年,当她和俄罗斯总统普京首次以两国领导人身份会晤时,默克尔“冒大不韪”,提出德俄要合作“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
德国卢布明实拍北溪2号天然气接收站附近
一晃多年过去,围绕这条管道的政治操弄,从未停止。风波之中,默克尔始终坚持,无论是德国还是欧盟,都需要加强同俄罗斯的合作。在屡次制裁之中,管道终于建设完成。抱着这样的认知,默克尔,也始终是俄罗斯领导人在西方领导人中最重要的对话者。默克尔的16年,或许没有人比她自己更能作出恰切的总结。在自己的告别仪式上,默克尔选择了一首名为《为我下一场红玫瑰雨》的歌曲,其中有三句歌词。“世界正在改变我想去了解,多看,多经历,将这些记忆留存不再孤身一人,但也同时保留自由”唱出了默克尔自己,也唱出了16年来,德国所面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