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新华社重磅文章:十问中国经济(3)

中国百姓的消费潜力有多大?透过这组数据可见一斑:国庆档电影《长津湖》上映以来,票房已突破52亿元,超1亿人次观影,外媒称赞这是“疫情暴发以来好莱坞电影无法比拟的惊人数字”。北京环球度假区开园之日,门票快速售罄。《华尔街日报》认为,“门票秒空”反映了中国游客巨大的消费热情。

未来,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将持续落地:进一步稳定和提振大宗消费,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加大农村市场开拓力度,促进餐饮市场更快更好恢复,促进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投资稳定增长也有支撑基础。连日来,浙江、天津、湖南等多地重大项目陆续启动开工。“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扩大有效投资的“路线图”已然绘就,102项重大工程项目稳步推进。未来几个月,更多扩内需举措的出台,有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更有效激发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三)外贸“高光时刻”能否持续,如何稳主体稳订单?

外贸,在最新出炉的中国经济三季报中,可谓是众多数据中表现十分亮眼的一个——

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8.3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7%,特别是9月出口异常强劲,同比增长达28.1%,远超市场预期,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一些外国机构和外媒多次注意到中国外贸的强劲增长。路透社称,中国的供应链韧性难以低估。巴克莱银行分析师表示,这反映了“全球对中国商品的持续需求”。

9月28日,“上海号”中欧班列从上海首发,驶向德国汉堡。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9月28日,“上海号”中欧班列从上海首发,驶向德国汉堡。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疫情冲击下,全球贸易萎缩,中国外贸却连续16个月保持正增长,特别是今年以来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增长:陆运上,有着“钢铁驼队”之称的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4万列,成为各国携手抗疫的“命运纽带”;海运上,前三季度,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5.48亿吨,同比增长8.9%;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1亿标箱,同比增长9.5%。

10月23日,一艘轮船向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靠泊(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10月23日,一艘轮船向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靠泊(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外贸的“高光时刻”,源于中国有效防控疫情的“红利效应”,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体现、外贸韧性与实力的凸显。

全球商品贸易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疫情。中国率先控制疫情,有序复工复产,为生产和出口提供了良好环境。

亮眼数据背后,并非没有隐忧。纵观今年以来的外贸数据,从季度看,一、二、三季度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速呈现逐步回落态势。从月度看,9月份当月进出口增速较8月份回落了3.5个百分点。

这是10月15日在广东省广州市拍摄的第130届广交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这是10月15日在广东省广州市拍摄的第130届广交会现场。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