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在印中方人员如何自行治疗保命?中国驻印使馆解答

原标题:在印中方人员若不能到医院如何自行治疗?中国驻印使馆解答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反弹,印度新一波疫情来势凶猛。据中国驻印度大使馆5月9日消息,为更好帮助在印中国同胞做好安全防护,4月28日,孙卫东大使特别邀请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等国内知名防疫专家与在印中国同胞举行视频座谈,从专业角度解答防疫安全问题。现特将大家关心的问题汇编成《新冠疫情个人防护小册子》,与在印同胞分享,共同做好防疫防护,确保生命安全和健康平安。

一、关于印度疫情形势

(一)目前,印度的双突变、三突变病毒究竟与此前的新冠病毒相比有什么区别?在变异病毒流行的情况下,印度每日新增30多万感染者,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有没有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根据现有基因组数据,本轮印度疫情主要由双突变株引起,其传播性和英国突变株相当,高于南非株。此外,印度突变株的其中一个变异位点可能与免疫逃逸有关,因此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本轮印度变异株的情况。

目前,印度突变株已在20多个国家被检出,但其他国家并未发生类似印度的疫情大暴发。因此,继续坚持病例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疫情所在社区严格执行管控措施等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同时加快推进人群疫苗接种,尽快建立免疫屏障,对控制疫情仍然是有效的。

对各驻外机构疫情防控的具体建议:

1.尽快完成所有相关人员的全程新冠疫苗接种;

2.严格执行人员健康监测,发现可疑症状者时,应及时就医,第一时间对接触者采取严格单人单间隔离观察等措施;

3.保持社交距离,尽量减少室内活动,如必须组织和参加室内活动,应严格控制参加人数,原则上保证人员间距保持1米以上,且所有参加人员严格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佩戴口罩,严格手部消毒;

4.不组织、参加聚集性活动;

5.机构内部可适当调整各部门工作时间表,取消餐厅堂食,减少人员聚集和接触机会;

6.机构内部可采取严格封闭式管理,减少或避免人员进出,调整为网络或非见面式工作模式。

(二)根据目前印度疫情现状及政府防控措施,印度疫情未来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目前,印度已经连续13天每日新发病例数大于30万例,不断刷新疫情暴发以来的单日最高新增纪录,也刷新了单日单个国家新增病例的最高纪录。印度政府4月25日预测,本轮疫情可能于5月中旬达到峰值,每天新增确诊病例或将高达50万例。这与部分国外专家认为印度疫情还需要3周才能达到峰值的预测相似。

目前,单靠印度本国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已经无法应对快速上升的疫情,世卫组织以及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已陆续向印度提供制氧设备等医疗资源,以及专业人员和资金等援助。考虑到国际社会的援助,如印度能够提高防疫力度,则有可能在近期内逐步扭转疫情形势。未来几周疫情走势尤为关键。否则当前高发态势将持续数周乃至数月,甚至导致形势进一步恶化。

二、关于病毒传播方式

(一)病毒在空气中或各种物品上存活时间是多久?确诊人员接触过的物品,比如门把手、餐盒、食品袋、水果等会携带新冠病毒并成为传染途径吗?

新冠病毒在空气中保持活性的时间短于3小时;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存活较长时间,比如,纸板24小时、塑料和钢铁表面2-3天、外科口罩表面7天。目前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被新冠感染者污染的物体表面存在传播病毒的可能。对于预防通过接触物品感染新冠,在个人层面建议做好手卫生、对手机和快递个人物品等进行消毒;在机构管理层面建议做好环境消毒,尤其对于电梯按钮、门把手、楼梯扶手等手接触几率较高的物品表面要做到定期消毒。

(二)新冠能通过空气和气溶胶传播吗?如何防范?比如,洗手间的地漏盖需不需要封堵?

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和接触传播,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经空气传播的风险,比如医疗场所对新冠病人进行可产生气溶胶的医疗操作,与新冠病人在通风不良的室内一起进行唱歌(KTV或合唱)、健身等产生大量气溶胶的活动。预防空气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做好室内通风,尽量多开窗促进室内外空气流通。对于洗手间的地漏,尤其是高层住宅,要检查地漏水封是否干涸。

(三)宠物是否会携带新冠,如狗、猫?

人类宠物(猫、狗、雪貂)可感染新冠病毒,但鸡、鸭、牛、猪、小鼠不易感染和传播。现有证据显示,动物感染导致人类新冠传播的风险总体很低,但不同动物的感染和传播风险可能不同,应区别对待。家养宠物活动区域有限,不易发生大规模流行,加剧病毒传播的可能性很小。养殖动物大规模感染可能回传人类,应加强管理。流浪动物可能在人和野生动物间扮演桥梁角色,也应加强管理。

(四)据报道冷链食材也会沾染病毒并成为传染源,厨房作业人员该如何防范?

首先,可接种新冠疫苗预防感染;其次,上岗前确保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并进行健康监测;作业期间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口罩、手套、穿工作服等;注意个人卫生,如咳嗽或打喷嚏遮住口鼻,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加强手部卫生,如勤洗手等。

三、关于疫情处置

(一)怎样分辨是感染了新冠病毒或是一般感冒?主要症状是什么?如打喷嚏,流鼻涕,喉咙痛,但无发烧和咳嗽,应该怎么自检?在印度无法出外就医,假如身体出现不适,如何快速自我鉴别是否感染?如感染新冠如何自救?

一般的感冒症状是咽喉有点不舒服、流鼻涕、鼻塞,一般是没有发烧的。如有发烧、头痛、咳嗽、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这是可能流感的表现,当然新冠也会出现类似的表现。但新冠和流感不太一样,流感发热头痛比较明显;新冠有大量无症状感染者,所以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会有一些特点,比如新冠患者嗅觉、味觉障碍比较突出。如果没有发烧、咳嗽、气短,也没有肌肉关节酸痛,但有嗅觉、味觉障碍的,要特别注意。流感和新冠的差别实际表现在:新冠病人头痛不明显,而流感发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比较明显;新冠是发热伴有气短,以及味觉、嗅觉障碍更多一些。实际情况中二者鉴别比较难。如果出现发热、气短、咳嗽等等一定要特别重视,可能就是新冠感染,尤其在疫区的这种情况。目前印度医疗资源也出现挤兑,如果出现明显气短、呼吸困难,还是要去医院看病。

(二)确诊人员若出现呼吸困难,在找不到医疗呼吸机的情况下,怎样做可尽可能减小风险?便携式氧气筒是否能应急?(如旅游登山那种氧气筒)

如出现呼吸困难或者是气短,要特别重视,这是可能出现肺炎、出现重症化的信号,要早期干预,最好的办法就是吸氧。当然休息、不要运动也很重要。如有气短,尤其年龄大、有基础病的,更要及时吸氧。一般便携式氧气筒有面罩式的,扣上以后,吸气的同时按两下按钮,深吸气,然后停下来,慢慢呼出去,再把面罩扣上去,再按一两秒钟并深吸气,再呼出去,如此往复操作,可有效提高氧饱和度。因为新冠病情变重常常是早期低氧血症没有及时解决,导致多脏器受累。脏器对缺血缺氧是很敏感的,尤其是心脏、肝脏、肾脏。所以出现呼吸困难,在家里自救,暂时到不了医院,或者到医院没有这样条件的情况下,那就用便携式氧气瓶直接吸氧,这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如印度有卖指氧仪的(夹在食指上面测血氧饱和度的,自动的、带电池、很小的一个东西,医生随身带),建议大家可以购买。尤其年龄大的人在家里备一个。对于呼吸困难以后吸不吸氧、怎么吸氧指氧仪是有帮助的,一般95%以上就可踏实安心了,低于95%可以吸氧,低于93%就得去医院及时看病。指氧仪是应急时在家庭、在群体里可以用的。有一些穿戴设备如华为手表、手环有测血氧的功能,是可以测血氧饱和度的,但不如专业的准确,可以做个参考。

(三)在印度由于医疗挤兑,医疗系统崩溃,中方人员确诊后若不能到医院治疗,如何自行治疗,服用哪些药物?我们现有的中成药(板蓝根,抗病毒颗粒,金银花,连花清瘟胶囊),应怎么搭配吃?网上说服用抗生素可以缓解症状,是否属实?如属实,推荐哪类抗生素呢?

在家里如果出现发热、嗅觉障碍等,可以用些中药。我们这次诊疗方案中成药推荐的有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胶囊、疏风解毒胶囊,当然藿香正气丸、正气水口服液也是可以用的,在早期也是能帮助缓解症状、发挥一定作用的。抗病毒颗粒、金银花等等也是可以吃的,但不要一次吃特别多,选两种就足够了,吃太多有副作用。

关于出现了发热是否使用抗生素问题,单纯对新冠来讲抗生素是无效的。但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病的,如本来就有慢性支气管炎的等,可能会出现合并的细菌感染,因为上呼吸道屏障破坏以后,细菌可能会趁虚而入,流感也是一样,会出现继发感染。这个需要很好的判断,如果在医院可以查血常规看有没有细菌感染。如果发烧,出现流脓鼻涕、咳黄痰,又无法到医院,建议使用抗生素,可以选用阿奇霉素、喹诺酮类。

(四)新冠确诊后发烧症状反反复复,发烧症状消退后又反弹,是新冠的固有特点还是因人而异?

新冠病毒很多人都没有发烧,个别比较轻的有发烧一次一两天就过去了,也可能发烧三天、五天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病人发热停止后又再次发烧,一种可能是病毒从上呼吸道入肺、入血了,全身感染了,发热就加重了;第二种可能要注意继发细菌感染,得用抗生素了。如果发烧是两段的话,建议要加用抗生素。但最好到医院去检查血常规、胸片等,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五)新冠对人体的破坏主要有哪些,会不会留下后遗症?

新冠感染后后遗症发生率很少。大部分病人都是自限的,所谓自限性就是不经过特殊治疗,大部分病人感染的病毒都可以清除而痊愈。但是如果病情比较重,出现了肺炎、甚至严重的肺炎、全身多脏器损伤时,会出现脏器功能不全,包括肾功能不全、肝脏损害等,但大部分病人都是可以康复的。个别病人会出现肺纤维化,好了以后也会出现上楼或者运动以后气短,只是需要一段时间恢复而已,所以不用着急,慢慢恢复,很少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做好防护是最重要的,不要被感染。日常生活在电梯里、在小的密闭空间一定要带口罩,做好防护,因为在小的密闭空间气溶胶传播风险还是非常大的。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