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胖五”问天记——中国“最强火箭”长征五号复出纪实(3)

“胖五”问天记——中国“最强火箭”长征五号复出纪实(3)
2019-12-28 02:15:17 新华社

然而,在第二次发射任务中,长征五号经历了至暗时刻。

当火箭发射升空后,当人们还沉浸在兴奋与激动之中……第346秒,长征五号芯一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突发故障,发动机推力瞬时大幅下降,发射任务宣告失败!

到底怎么了?问题出在哪?

指挥大厅一片寂静,大家的心像大屏幕上的飞行曲线一样,一直往下掉,很多人默默流下了眼泪。失利的噩耗很快传开,失望和质疑接踵而来……

“当我们正要迈向更强的路上,被一盆冰水浇得‘透心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五号火箭总指挥王珏回忆当时的感觉,真有一种“天要塌了的想法”。

“航天归零”——中国航天人应对众多复杂困难和挑战的法宝之一,就是“从头开始、重新再来”,用严慎细实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作风面对困难和挫折。

王珏告诉记者,在归零过程中,通过建立“故障树”,“胖五”研制团队对50多个可能造成推力下降的事件进行了逐一的排查,从长征五号第二发失利到第三发成功,累计进行了40余次、15000余秒关键技术试验,总计超过20000余次各种地面试验,只为磨砺出一枚更强壮、更健康的“胖五”。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6)“胖五”问天记——中国“最强火箭”长征五号复出纪实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12月21日摄)。新华社发(屠海超摄)

2019年4月4日,长征五号第三发火箭的总装工作进入到最后阶段,一台用于后续任务的芯一级氢氧发动机在试验数据分析过程中出现异常。研制人员通过“蛛丝马迹”,顺藤摸瓜找到问题“症结”。

发生这一情况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李明华临危受命,担任长征五号火箭“第一总指挥”。在中国航天史上,只有当任务面临巨大挑战时,才会增设这一岗位。

李明华和同事们反复研究比较,最终选择进行局部改进,同时组织全国优势资源联合攻关,其中既有清华、北航、北理工等高校的研究资源,也有航空、船舶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大家齐心协力再攻关。

问题少一个,胜算多一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任务失利后,“超越最高标准”成为发射场全线的质量新目标。

航天器洁净度的保障要求是好于一万级,空调系统人员认真对过滤器进行检查清洗。他们对着设备内壁一寸一寸地擦,狭窄的空间,局促到手脚发麻,长时间强光刺眼,干涩难受……你累了我顶上,换人不换标准,靠着这种接力,硬是让洁净度好于要求的5倍。

“长征五号火箭在飞行过程中要完成的动作总共有2000多项,其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对火箭飞行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造成发射失败。我们只有做到完美,才能坦然面对。”李明华说。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7)“胖五”问天记——中国“最强火箭”长征五号复出纪实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12月21日摄)。新华社发(屠海超摄)

与时间赛跑,十余万人“磨一箭”

长征五号的浴火重生,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十余万人共同的“马拉松”。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细节决定任务成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曾直言,航天是一项“10000-1=0”的事业,“万人一杆枪”是航天事业的真实写照。

长征五号身后正是有一群航天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驯火牧天、携山揽海,眼里尽是星辰和远方。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8)“胖五”问天记——中国“最强火箭”长征五号复出纪实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12月21日摄)。新华社发(郭文彬摄)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

    2019-06-13 11:25:34 再走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