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从这里读懂西藏巨变密码——“农奴大学”今昔记

从这里读懂西藏巨变密码——“农奴大学”今昔记
2019-10-16 08:39:25 新华网

新华社拉萨10月15日电 题:从这里读懂西藏巨变密码——“农奴大学”今昔记

新华社记者段芝璞、张京品、李键

1300多年前,吐蕃一批贵族子弟千里迢迢来到唐朝都城长安,学习中原文化。60多年前,3000多名农奴子弟离开雪域高原,来到陕西咸阳,接受现代高等教育。

(图文互动)(5)从这里读懂西藏巨变密码——“农奴大学”今昔记

西藏民族大学全景(全景照片,10月1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从贵族教育到平民教育,西藏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蜕变。作为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西藏民族大学历经甲子巨变,从“农奴大学”到“干部摇篮”,蕴藏着西藏巨变的密码。

“农奴大学”见证百万农奴当家作主

“我想去内地学习,恳请老师一定帮帮我。”白玛次仁的那段怯弱声音,常常回荡在陈钦甫的耳旁。

作为西藏民族大学初创见证人,谈起60年前带领西藏学生到内地学习的经历,86岁的陈钦甫记忆犹新。

在旧西藏,接受教育的绝大多数是贵族子弟,占总人口95%的农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着眼于西藏革命和建设需要,提出将刚参加工作又自愿学习的西藏青年送往内地培养。

(图文互动)(1)从这里读懂西藏巨变密码——“农奴大学”今昔记

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10月1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李键摄

得益于此,白玛次仁梦想成真。1958年9月,他和3000多名西藏学员见证了西藏教育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西藏公学成立。接受教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农奴同样可以上学了。

据了解,西藏公学首批3415名学员中,藏族有3129名,80%以上来自农奴家庭,学校是名副其实的“农奴大学”。

力量在这里积蓄,希望从这里起航!

1959年3月,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公开发动全面武装叛乱。西藏公学2100余名师生陆续奔赴平叛斗争前线,成为西藏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的重要力量,数十名学员在平叛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60多年来,西藏民族大学累计培养了8万余名优秀人才,涌现出40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赢得了“西藏干部摇篮”的美誉,成为西藏高等教育乃至西藏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图文互动)(7)从这里读懂西藏巨变密码——“农奴大学”今昔记

即将投入使用的西藏民族大学新校区(10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办学巨变折射雪域高原新生活

西藏民族大学秦汉校区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明年,新校区将投入使用。

“办学条件的变化,是学校变化的冰山一角。”西藏民族大学副校长史本林介绍,西藏公学196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学校各项设施和生活条件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学科体系。

72岁的维色拉姆是学校1982届的毕业生,在旧社会当了12年农奴的她,如今已从那曲市中级人民法院退休。现在,她的孙子达娃扎西也就读于西藏民族大学。

(图文互动)(2)从这里读懂西藏巨变密码——“农奴大学”今昔记

西藏民族大学街舞社团成员在练习街舞(10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键摄

“我那时候去学校,先坐汽车到青海,然后乘火车到学校,需要几天时间。现在孙子上学可以直接坐火车或者飞机了,进出西藏的交通发展真是太快了。”维色拉姆说,过去青砖墙灰瓦顶的平房、宿舍和艰苦的求学生活,早已成为她讲给孙子的故事。

西藏自治区原党委副书记巴桑是西藏公学的第一批学员。她曾经是旧西藏一贫如洗的奴隶,1959年中断西藏公学的学习,返藏参加平叛和民主改革,后来成长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担任过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务。

在旧西藏,通行了几百年的《十三法典》《十六法典》中规定妇女属于“下等下级人”,其“命价”为一根草绳。巴桑说,西藏的妇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新西藏,才能有今天的地位,才能有参与决策的权利。

(图文互动)(4)从这里读懂西藏巨变密码——“农奴大学”今昔记

西藏民族大学一角(10月1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面向西藏书写民族团结佳话

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里,一页页生活记录、教学笔记,生动记录着建校初期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由于多数学生刚翻身解放,他们没有睡过床铺,晚上仍然习惯睡在地上。为了让他们适应内地生活,老师们选择跟学生同住、同吃、同学习、同劳动,晚上等学生睡着了,还要看看学生被子是不是盖好了。”86岁的张元坤教授说,最初的学生大多数是汉字一个不识,藏文一个也不会,老师只能从拼音开始教起。

(图文互动)(6)从这里读懂西藏巨变密码——“农奴大学”今昔记

西藏民族大学学生在钢琴自习室练习钢琴(10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学校那时候提出,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来自西藏的学员。”张元坤说,自己当时准备了很多笔记本,每个班的学生情况都有详细记录,包括考试成绩、家庭情况、社会关系、个人经历等。

这样如亲人般的师生情至今仍在延续。学生毕业返回西藏就业,大多与老师保持电话、书信往来,不断续写民族团结的佳话。

学校虽然地处陕西省,离西藏比较远,但是始终秉持“西藏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原则,不断优化学科设置,设立西藏乡村振兴研究所等机构。

西藏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欧珠说:“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建校60周年的贺信精神,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积极探索符合西藏实际和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西藏培养更多人才。”

(图文互动)(3)从这里读懂西藏巨变密码——“农奴大学”今昔记

西藏民族大学一角(10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李键摄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