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中部省份已成经济发展“双引擎”
遵循市场内在规律,重要的是让市场资源配置,提升经济的自由度和流动性,提升经济的开放程度。
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在简环节、优流程、转作风、提效能方面发力。提供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有利于推进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改革。
夯实市场经济基础,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产权保护力度。
2018年全国区域、省域经济增长
呈现新特点
2018年,面对国内外严峻复杂的环境,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GDP增长6.6%,经济总量跃上90万亿新台阶。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中,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经济增速超过或与全国增速持平。与往年相比,2018全国区域、省域经济增长呈现一些新特点:
第一方阵继续领跑,山东步伐有所下降
中国经济第一方阵包括广东(9.73万亿)、江苏(9.26万亿)、山东(7.65万亿)和浙江(5.62万亿)四省。2018年4省经济总量超过32.26万亿,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强(35.8%)。上述四省中,广东、江苏和浙江是中国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省份。广东、江苏继续领跑,双双进入“9万亿俱乐部”,与其他省份差距明显拉开,成为中国经济体量最大的两个省份。广东自1989年GDP首次登顶以来,一直位居全国第一。唯一能够与其竞争的省份是江苏,但从2016年起,江苏与广东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究其原因,一是广东创新性经济优势明显,对于全球产业转移的承受力更强,对于贸易争端之下的外贸新形势的适应力也更强;二是中心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更强,四个一线城市中两个位于广东。2018年深圳、广州经济总量都超过2.3万亿。特别是深圳发展更引人瞩目。2018年,深圳市经济增长7.6%,经济总量达到2.42万亿,超过香港,位居东京、上海、北京和首尔之后,居亚洲城市第五位。
作为中国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省份,浙江2018年经济增速为7.1%,虽然较2017年的7.8%有所下降,但仍然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是第一方阵中经济增速最快的省份。近年来,浙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随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动能对经济增长贡献加大。2018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55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2018年,山东经济增长6.4%,与GDP同为第一阵营的广东、江苏的差距逐渐拉大。山东虽然经济体量大,但是大而不强。山东地处我国南北交界地带,南面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方,具有南方省份领先发展的优势和基础。例如青岛,2018年经济总量超过1.2万亿,经济增速达到7.4%,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北面属于欠发达地区,面临与北方地区相同的转型发展的难题。山东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70%,“两个70%”说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任务依然艰巨。
中部省份快速崛起增速强劲
中部崛起所涉及的6省市(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2018年都有相对较好的表现。与2017年相比,虽然增速都有所下降,但都超过全国平均增速。江西是中部六省中增速最快的省份达到8.7%,安徽为8.0%,湖南和湖北同为7.8%,河南为7.6%,山西6.7%。
江西经济曾经较为落后,但近几年增长速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航空、VR(虚拟现实)、数字经济、物联网等一批新产业加速集聚,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突破33%,潜力型产业加速向支柱型产业成长。
安徽自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以来,近几年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018年,安徽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企业利润增长15%,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特别是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省会合肥,作为三个(上海,北京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8年全年经济增长8.5%。其增长速度连续多年在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与此同时,全省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3.9%和16.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9.4%。
2018年,山西增速6.7%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新动能培育步伐加快,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支撑引领作用更加突出。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8%,服务业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3.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1.7%,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用。这显示过去“一煤独大”的山西,非煤产业已经成为山西省主要经济增长点。
东三省和京津冀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占比下滑
近年来为振兴东北,中央和东北三省都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受诸多因素影响,2018年东北三省经济虽有起色,仍在低位徘徊。2018年辽宁GDP增速从2017年的4.2%提升至5.7%,辽宁经济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已经走出了最困难时期,开始步入平稳健康发展轨道。但是,2018年吉林和黑龙江经济增速分别只有4.5%和5.0%。由于多年来经济增持续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导致了东三省在中国经济版图比重持续下降。
从京津冀三地经济增长情况来看,北京作为中国最早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已经超过81%,目前任务是如何在“一核两翼”更大空间实现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特别是实现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以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相适应。因而北京更注重的是发展质量,注重的是北京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2018年河北增速也与全国持平。这是河北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首次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持平。由于2018年湖南经济增速比河北高出1.2个百分比,2018年湖南经济总量位居第八,超出河北,河北在全国的位次进一步下降。从2014年起,短短的五年,河北已经先后被四川、湖北、湖南反超,从全国第六位下降到第九位。2018年天津经济的亮点是服务业发展较快,同比增长5.9%。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58.6%,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2%。但由于经济增长全国垫底,实际增速只有1.38%。
2014年,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为10.4%,2018年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虽然较之2014年有较大增长,总量达到8.5139万,但只有全国9.45%。
随着雄安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大量的国企总部将从北京向雄安转移,再加上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北京经济运行将稳中有变。河北则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去产能和生态修复任务艰巨,虽然雄安或许能够成为河北经济增长新引擎,但还需要假以时日。由于产业结构偏重偏旧(重化工业占比很高),新旧功能转换青黄不接、资源环境难以为继、民营经济相对弱小,天津想在短期内再续辉煌难度较大。考虑上述诸多因素,在今后几年,京津冀在全国经济版图比重有很大可能会进一步下降。我们认为,随着雄安新区建设启动并成为河北经济引擎,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大体完成,河北和天津在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功能转换和生态调整告一段落(需要3年到5年时间),大体在2022年,京津冀或将触底反弹。
直辖市和特大城市经济增长呈现新特点
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中,情况各有不同。2018年京沪两地经济增长速度同为6.6%,与去年相比都略有下降。上海经济放缓是由于动能转换,提升在全球影响力,北京则是为了推进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属于主动选择。
2018年重庆经济增速为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既有挤水分的因素,也有政府主导的投资减少导致工业严重下滑。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从2017年的9.5%降至2018年的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7年的9.6%降至2018年的0.5%,而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行业更是从2017年的6%变成2018年的—17.3%。重庆的问题是,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需要加快结构升级,计算机等新的产业也还需要提升研发和创新能力。
2018年,中国特大城市发展呈现一些新特点。浙江宁波、广东佛山和河南郑州跨入“万亿元俱乐部”行列。这使得这一俱乐部成员发展到17个城市。这17个进入“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长江经济带(11)、珠三角(3)和京津冀(2)。长江经济带的长三角共有个6个城市(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宁波)超过万亿,长江中部城市群有武汉、长沙、郑州三座城市,成渝城市群有成都和重庆;珠三角有深圳、广州和佛山三座城市。此外还有山东的青岛。京津冀城市群25个城市中,只有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进入这一行列。
未来五年发展趋势预测
首先,强者更强的局面难以阻挡。“第一方阵”属于东部沿海地区,其领先优势还会继续保持。但沿海省份与中部省份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2018年,四川成功晋级“4万亿俱乐部”,近年来四川经济增速连续高于全国平均,其全国第六经济大省的地位更加巩固。中部崛起的六省和四川在未来中国经济版图的占比会进一步提升,并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其次,长江经济带作用愈加凸显。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2018年,除重庆外,长江经济带其余10个省市经济增速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研究表明,有强大城市群支撑形成的区位优势,经济将获得较大助力。长江经济带的三极中,GDP超过万亿元城市已达到11个。无论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或是以武汉为首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还是以成渝为双核的长江下游城市群,未来五年都将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群。而东三省和京津冀在全国经济占比会继续下降。
第三,南北分化特征显著。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呈现的是“东强西弱”的态势,东部省份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遥遥领先,西部相对落后。近年来,西部地区增速明显高过东部。相较于东部省份,西部省份普遍处于工业化中期,且体量较小,固定投资带动作用强,经济增速相对较高。2018年南北分化趋势明显。在南部16个省市区中,仅有重庆与海南增速低于全国增速。而在北部15个省市区中,仅有陕西、河南、青海、宁夏四个省市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夯实市场经济基础
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中国经济依然面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内部则面临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等带来的压力。中国作为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经济大国,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接近60%,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的情况下,仍有巨大发展潜力和空间。对于中国各省市区来说,重要的遵循市场内在规律,夯实市场经济基础,优化营商环境。
遵循市场内在规律,重要的是让市场资源配置,提升经济的自由度和流动性,提升经济的开放程度。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在简环节、优流程、转作风、提效能方面发力。打破各种“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提供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有利于推进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改革。
夯实市场经济基础,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产权保护力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其核心内容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就要求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中外当事人、大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法治环境建设。严格界定区分企业家个人财产和企业财产,扩大破产法的适用范围,确立个人破产制度。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务必使政府的各项权力在法制轨道上行使。一个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作者陈剑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新闻观察:2018年各省市人均收入出炉 改革红利显现 央视网消息: 2018年全国各省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日前陆续公布,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实际增长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