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大学老师创秘笈学生不做“低头族”

2019-04-03 13:13:27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大学老师创秘笈学生不做“低头族”

近日,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老师李小号上了“热门”,他开创的“独门教学法”,将晦涩难懂的《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与《英雄联盟》《魔兽争霸》等游戏结合,通过游戏画面截图,讲解《英雄联盟》中机器人这个英雄的模型设计问题。北京青年报记者日前探访发现,北京的诸多高校中也不乏这样的老师,在上课时有自己独特的授课方式和内容,和95后、00后大学生的兴趣点“无缝对接”,提升“出勤率”、降低“低头率”,被大学生“好评不断”。

抖空竹、打乒乓球让物理“活”起来

“你们见过这个小玩意儿吗?”昨日下午,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石宏霆走上讲台的时候,把一个单头空竹放在了桌上。在讲到力学“刚体转动”这个知识点时,他没有过多解释,而是拿起了空竹“先抖为快”。这让学生们来了精神,有几位学生跃跃欲试,也想上台“抖一抖”。

在石宏霆老师的“演示”中,课本中的知识点“活”了起来。这已经不是石宏霆第一次在课堂上“做运动”了,他在讲“角动量守恒”原理时,专门找了一把转椅坐上去,用伸展和蜷缩的姿势转了两圈,通过一伸一缩两个动作导致的不同转速,来解释角动量守恒现象。讲“伯努利原理”时,石宏霆又带来了乒乓球拍,用弧线球的运动轨迹说明空气流速快慢与压强之间的关系。

“上石老师的课不仅学会了物理知识,还了解了更多运动”,学生们给石宏霆起了一个外号“小叮当”,因为他们“永远猜不到下一节物理课石老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展示”。也为石宏霆“私人订制”了“课堂展示表情包”,配上诙谐的话语,表达了对石宏霆物理课的喜爱。石宏霆的课程,从来没有迟到和早退现象,学生普遍反映,物理没有以前那么难学了。

古诗词诠释数学定理高数课座无虚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无独有偶,北理工数学学院副教授曹鹏把枯燥的数学课上成了“诗词大会”,数学课本的“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被曹鹏用一首《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完美诠释,“有些数学定理,同学们很难直观理解,我就利用古诗词,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曹鹏告诉北青报记者,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如何上好“枯燥抽象”的课程,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成为老师们“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首要任务。“巧引妙借厚底蕴,文有诗词言自华”,曹鹏的数学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

“考前翻翻曹鹏老师的语录合集,就相当于给自己划了重点。”数学学院2014级本科毕业生曹越琦对这位数学老师崇拜不已,“现在一提到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理论,我立马就联想到曹老师用《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来形容不同的‘频率’,成了条件反射了!”除了激发兴趣,曹鹏的数学课还有着更大的期许:“我希望学生在我的课上,不仅学到数学知识,也能提升人文素养。”

“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穿越”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一门名为《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的公共选修课成了“网红课”,这门课的授课老师就是被同学们称为“和福尔摩斯有着一样穿衣风格”的苏湛。每次上课,苏湛老师都会西装革履,习惯系一个领带,进入教室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帽子脱掉,礼貌地放在桌子的一边,然后开始他的课程。苏湛擅长讲述科幻文学和哲学、科学的关系。

“同样是科幻电影,但《流浪地球》讲的是人类为了种族生存而舍弃个人亲情的故事;而《星际穿越》则更注重个人的情感”,苏湛在讲课时,更倾向于把学生们带入某个科学情景去感受。

“每次上苏老师的课,都有一种看大片的感觉,不同的是,你就是大片的导演。”国科大计算机学院学生刘翼豪告诉北青报记者,苏湛的课堂,可以让同学们在充满“科学味儿”的虚拟现实中自由穿越,每上一节课,他们不仅对科学有了新的“幻想”,而且还能“自编自导”,创作出新的科幻作品。

至于为什么开这门课,苏湛介绍说,国科大是离科学最近的地方,这里的学生每天难免要和实验室的“瓶瓶罐罐”打交道,突然有了一门在“虚拟现实”中穿梭自由的科幻文学课,既给他们枯燥的研究生活增添了“调味品”,又让他们觉得科学有了“人情味儿”。

观点

是否学到真东西是评价课堂质量的重要标准

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林海也肯定了老师使用“独门教学秘笈”带来的积极影响。他说,高校课程难度大、学时有限,有些课程理论性较强,难免枯燥乏味。目前,一些高校“智慧教室”的广泛应用和老师们创新教学方法的巧妙使用,将课堂知识和学生们的兴趣点结合,确实提升了讲课效率,“但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林海举例说,就像一节游泳课,如果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在1分钟内游50米”,那么,在学生学完这节课之后,教师要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查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用规范的动作游完规定的距离。

“现在对课程的评价已经从评‘教’转向了评‘学’”,林海告诉北青报记者,课程的好坏不能只看使用了哪些高科技或是“独门秘笈”,更应该关注学生们学会什么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老师们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吸引学生们注意力的同时,更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样才能让教师教得明白,学生学得明白。(刘婧)

(责任编辑:葛景宏 CN081)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